客家女孩,我们的心灵家园!交流热线:0757-87786098
客家人土生土长的传统民间游戏,或许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仍然记忆犹新,什么跳绳、滚铁环、打石子……
这些生动有趣的客家民间传统游戏曾伴随着几代人的儿童时代。
在我们客家,因为各地区的语言和环境不同,衍生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游戏,已经86岁的张婆说,小的时候她最喜欢打石子跟跳绳,特别是打石子,有一定的难度和关数,很讲究打石子人的手法和练的时间长短。
打石子,可以训练小孩子眼、脑、手、口的反应能力,只有四者配合得好,才能得心应手毫无差错。在我市广大地区,几乎每人在儿童时代都玩过打石子,因为石子易找、场地好寻,可以独自打也可以多人比赛。这个打石子可不是敲打石子,纯粹是挑上七个大小相近的小石子,动作看似简单而又颇有难度的。如在右手虎口两指围成小圆圈,让空中落下的石子准确无误地掉入小圈中,没有熟练的技术是不能完成的。因为打石子的趣味性较好,因此常年受小孩子的喜欢,长盛不衰,至今在乡下仍可以见到。
捉木,也叫捉不动。这是根据限制的场地和当时的人数用手心、手背的方式选出来的1~3个捉手,剩下的就当逃跑的人。游戏开始时,逃跑的人要迅速散开,而追者要将逃跑的人捉到,这个“捉”就是追者只要碰到逃跑者身体的任何一个地方就算抓到。而逃跑者要是在被人捉到时叫“木”,并且立刻稳住身体一动不动。如果所有的人都被捉住,那么追者就完成了游戏。但是叫“木”的人还可以被救,要是继续逃亡的人碰了不动的人,那么那个叫“木”的人就可以继续逃亡。所以这是很考究追者的守与攻。另外,在救人的过程中得注意防止“传电”,如果在碰到叫“木”者的时候,“追者”也正好碰上“不动者”,那么这两个“逃者”就相互传电给定住。
坐轿,三人一组,两人抬轿一人坐轿。抬轿的两人各自把左手掌握在右手腕上,然后互相把右手握在对方左手腕上,形成“井”字形状。坐轿者双脚各插进抬轿者双手形成的环圈中,坐在手掌形成的“井”字上。玩时各组侧向疾跑,快者为胜。坐轿、抬轿者轮换担任。
滚铁环,器具是一个水桶大小的铁环,一支1米左右小竹竿,竹竿一头插进以粗铁丝弯成的U字形弯钩。玩时手持竹竿一端,以另一端的U形铁弯钩推着铁环在地上滚动前进。多人玩时,看谁跑得快,且铁环不倒下。
跳绳,三人或多人游戏。这个游戏的花样可多了,当时条件差,每当收稻谷的时候,都会留下很多稻草(客家话叫秆)。三五个人自己编织,编制一条绳子大概要花一二个小时,编好后就可以跳上一个晚上。跳的时候分为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当然还有一种是两个人挥动手中的绳子,边跳边念什么口令。
丢沙包是指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丢沙包游戏方式。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它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另外还有弹波珠、打纸壳、捉迷藏等,这些客家游戏多数大多不受场地限制,学起来比较简单,有些讲究大伙的协调性,有些则讲究团队精神,或者耐力等,曾经受到几代人的喜欢。只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传统的客家游戏已经多数已被淘汰。
本文转自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客家女孩(kejia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