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电影·音乐 > 河南历史上经历过的那些旱灾↓ > 正文

河南历史上经历过的那些旱灾↓

大河报 2017-01-18 08:44:09

河南历史上经历过的那些旱灾↓

最近几天有个事让人很是焦虑,那就是咱河南的大旱。前天气象局发布干旱预警,称未来7天仍是没有大范围降水,而干旱也将进一步发展。


旱灾不得不重视,因为纵观中国历史,旱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给中华文明造成的破坏,要远比其他灾害严重得多。因为相比于洪水、火山、台风等灾害,旱灾是渐进性灾害,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在其关于中国人口历史的研究中即曾断言:“旱灾是最厉害的天灾。”河南是历史上发生旱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历史上严重的旱灾几乎都没放过咱大河南。


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旱灾

《国语·周语》载“伊洛竭而夏亡”,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录了,发生在距今3800多年前的夏朝末年。《史记·周本纪》是这样记载的:“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公元前1809年伊洛河流域的大旱,注定了夏朝的悲剧,而商朝灭亡的时候,正是黄河枯竭。朝代更替,不只是鸣条之战、牧野之战的一战之力,还有“旱魃为虐”带给人民的苦难。正是从历史上的第一次旱灾起,从伊河、洛河、黄河的枯竭开始,旱灾就与河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商朝成汤七年大旱


商朝建立之后,成汤把都城定在了亳(在今洛阳偃师)。就在成汤18年至24年(约公元前1766-公元前1760)这七年之间,商朝王畿内发生了一场罕见的旱灾。《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这场旱灾,旱情非常严重,烈日暴晒,河井干枯,禾苗不生,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生活异常困苦。

成汤命令史官们在一座草木茂盛的山上,选桑林设立祭坛,亲自率领伊尹等大臣向上天祈雨。但是,成汤的祈雨行为依然无果,毫雨未下,他就让占卜原因。史官们说:“拜祭时除了要用牛羊作牺牲外,还要用人牲。”成汤听了以后,生气地说:“我祭祀占卜祈雨本来就是为了人民,怎么能再把无辜的人烧死呢?还是用我来代替吧。”于是,成汤先命令把祭祀的柴火烧起来,然后将自己的头发和指甲剪掉,沐浴洁身,最后向上天祷告说:“我有罪,就惩罚我一个人吧,不要惩罚我的臣民。”祷告完毕,毅然向燃着的柴火走去。恰在此时,天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


当然,除去这个颇具神话色彩的结尾,七年大旱可想而知为那时候的生活在咱河南土地上的先民带来了怎样的灾难。


西汉关东大旱


《汉书·武帝本纪》载:“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这个四月,指的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秦、汉、三国时期的关东地区,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地区。秦函谷关在三门峡灵宝境内,汉函谷关在洛阳新安境内,不论以哪儿来看,咱河南都难以逃脱这次大旱的魔掌。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因旱灾而人相食的记录。


西晋大旱

晋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的大旱,造成了江、汉、河、洛皆竭的局面。这次旱灾的范围已远远超过了河南,甚至连长江、汉江也都枯竭了。其实,西晋从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2年)到惠帝太熙元年(公元292)的这十年间,没有一年不旱。而永嘉年间的这次旱灾,则直接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国都洛阳被匈奴占领,晋怀帝被匈奴掳走,次年将其杀害。


元朝大旱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至至顺元年(1330年),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连年大旱,饥民相食。元朝著名的散曲大家张养浩,因直言敢谏得罪权贵而弃官归隐。正是因为这次大旱,他复出治旱救灾,结果因操劳过度而去世。


明朝崇祯大旱


崇祯大旱指发生在1637~1643年间的一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虽然中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但是旱灾的中区区域却在河南,而且旱灾长达7年之久,由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这一年的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饑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河南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的《荒年志》碑记崇祯十三年时“斗麦价钱六百文,斗米价七百文,斗豆价四百文”。

早在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前任兵部尚书吕维祺家住河南,他上书说:“盖数年来,臣乡无岁不苦荒,无月不苦兵,无日不苦挽输。庚午(崇祯三年)旱;辛未旱;壬申大旱。野无青草,十室九空……”而除去旱灾,河南又在1637-1640这四年间又有蝗灾,因此河南的人民更是民不聊生。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之《滦阳消夏录》中有一段记述,读来令人怵目惊心:前明崇祯末,河南、山东大旱蝗,草根树皮皆尽,乃以人为粮,官吏弗能禁。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屠者买去,如刲羊豕。周氏之祖,自东昌商贩归,至肆午餐。屠者曰:肉尽,请少待。俄见曳二女子入厨下,呼曰:客待久,可先取一蹄来。急出止之,闻长号一声,则一女已生断右臂,宛转地上。一女战栗无人色。见周,并哀号,一求速死,一求救。


现在看来,旱灾所带来的痛苦的真实令人毛骨悚然。


清朝光绪大旱


清朝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而这些灾害中最大、最具毁灭性的一次,要数光绪初年的华北大旱灾。这次大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山西、河南、陕西、直隶(今河北)、山东等北方五省,受灾最重的是河南、山西两地,因此这次灾情在历史上称为“晋豫奇荒”。

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从春到夏,旱情日益严重。这其中尤以彰德府(今安阳)、怀庆府(今焦作)、卫辉府(今新乡)三府旱情最为严重。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


到了1877年,富饶的中州平原,已化为千里赤地。当年的《申报》刊登消息,说河南全省“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但是,奉旨帮办河南赈务的刑部左侍郎袁保恒抵豫则宣布:全省报灾者八十七个州县,饥民五六百万。


不能忘却的1942


进入民国以来,1920年也是个不得不说的年份。那一年,北方大旱。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省遭受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灾民2000万。关于这场旱灾,能看到的资料有限,却留下一个50万人的死亡人数。


1942年,素有粮仓之称的安阳滑县已经有三年没有收过庄稼,同样遭遇的县在河南多达110多个。1941年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国民政府做出征粮计划,不许农户家有存粮。汤恩伯在河南以几乎抢粮的方式将农民赖以生存的口粮掳走。当时河南的民营报纸《前锋报》记者说道:“汤恩伯还要隐瞒灾情向中央讨好。还说河南有八成的收入,因此一切税都不减免。”

1943年新年将至,《大公报》重庆版刊登了派驻河南的战地记者张高峰一篇名为《豫灾实录》的报道:“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们以树皮、野草维持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也没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


这时,河南大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贩卖人口的黑市。卖掉一个成年女子只能换回不到80斤的粮食。


可惜,当河南灾情如此严重的时候,国民政府却并不相信。蒋介石在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报灾电里看到“赤地千里”“哀鸿遍地”“嗷嗷待哺”等词汇时,蒋介石认为这是谎报滥调,并且严令河南的征实不能缓免。冯玉祥回忆说,当时,河南大旱,饿死人无数,就在这样惨痛之下,蒋介石还叫河南征粮。


1942年,美国《时代》周刊刊发了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宋美龄看到这篇英文报道后十分恼火,竟然要求《时代》周刊的发行人把在河南采访的记者白修德解职。


1942年对于河南来说,是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这一年的大旱,加上天灾人祸,仅河南一省饿死、病死者即达300万人。河南籍作家刘震云据此创作了小说《温故1942》,并且已经被冯小刚拍成电影。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河南很受自然灾害的待见,重大灾害几乎从来没有落下过。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原人民也学会的坚韧,学会了抗击天灾的能力。面对这次旱灾,省里已经拨付5000万抗旱救灾资金,相信坚韧的河南人民也必定会度过这次旱灾。

大河报(dahebao19950801)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