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来介绍一个骨灰级玩家SUPERGL水陆原生作品
何为原生造景?
根据小编的理解,原生即原生态。从使用的素材、形式风格开始就要形似原生环境,正如我们去的海洋世界里面的原生造景那样仿生的造景。而更重要的是生物群落的回归,就是神似的境界。造景作为一种艺术,需要根据人的审美对这些素材进行取舍和雕琢,取其精髓,忽略一些不和谐的东西。本来想用“糟粕”这个字眼,但其实自然界是没有“糟粕”的。我们往往认为丑陋,认为无用的东西,却实实在在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大自然的优雅在于平衡。换个角度讲,破坏这个平衡的力量都不是美的。所以说,这种改造是高难度的。我们要做的,就像是我们PURE的口号“轻轻的触碰”。
以下是作者自述:
就自己而言,玩水已经玩了快20年了。记得最初涉水的时候是90年,那时上海开始流行饲养热带鱼。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有组织有单位的,没有竞争,没有攀比。社会气氛还是很好的,一家人过着一起夏日乘凉、吃西瓜、看星星的慢生活。就今而言,慢生活却变成了高大上的词了。如果真的花了那个钱,去了那个高级的地方,几天或一个月,能够得到慢生活么?改革开放、市场化确实带来了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想买啥就买啥,有钱任性。可有钱真的任性么?“竞争”这词儿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也可以说是倒退。因为这词儿最早是描述自然界物种的生存状态的。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让我更珍惜曾经的那片宁静。
当时,从25cm大小的鱼缸开始,养一些红绿灯,孔雀鱼什么的。到后来玩神仙,玩斗鱼,然后玩造景,养草,假山盆景,佗草等等。刚开始总是被那些美丽的小鱼吸引,到了后期只有那些生活习性特别的品种才能吸引我。老婆曾调侃,都看不懂我养什么鱼,灰灰的不知道好玩在哪里。却不知,微型生物链也有精彩的地方。比如,枯叶落叶可以软化水质,释放的物质能促进短鲷发色;小虾米可以清洁水藻,同时可以供短鲷足够虾红素。短鲷也可以控制小米虾的数量,淘汰一些不良个体,保持虾群的素质;各种微生物协同工作,保持微生态的平衡。这就是原生之美。
自此,原生情节渐浓。在一次偶尔的机会,在神奇的淘宝上找到了一家广西采野植物店。他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在广西山林里采集野生植物。现在的服务设计居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难以相信。这个信息给了我很大动力,“为何不做一个广西雨林风格的水陆?”,这个念头一闪而过,让我开始有了方向!于是,就开始了“西双版纳”水陆造景的设想。
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要随缘的,没有时间节点,没有约束。这和我们东方传统哲学很像,顺势而行,少刻意。白话点就是说,找素材有感觉才买,能捡到就不买,感觉对了,再贵也要买,感觉不对,再便宜也不要。正是这种心态,花了足足3个多月的时间来精心挑选素材。
从造景艺术上,我们往往以草的长势,构图等要素来评价造景缸的高低。其实,从原生之美来说,消亡也是生命轮回的一环节。建这个水陆景的初衷便不仅仅是让他们茁壮成长,也想加入生老病死的概念,达到一个平衡,因而有了花开花谢,落英缤纷。……
取名“落英缤纷”也是为了纪念过逝一年的爷爷,郭若愚先生。(生平作品《落英缤纷·师友忆念录》)
金丝鱼真正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不仅健康成长,还顺利的繁殖出下一代。看到大鱼带小鱼的那一幕,真的是醉了!
硬件配置:
鱼缸尺寸:600mm长, 400mm宽,200mm高。
灯光:led 12w 射灯 x 2,每天开12小时
过滤:底部过滤,底滤板+火山岩+陶瓷环+生化棉
地床:生化棉、五味土、巢湖沙、铁胆沙
生物:黑壳虾、白云金丝、熊猫鳅。
主题:英落西双版纳
骨架
骨架即是造景初期设计的基本框架,植物的种植,沙石的配置都是基于骨架衍生的。对于造景骨架的选择很多,比如大家广泛用到的发泡剂(之前文章内雨林风格的造景便是如此)、沉木、原木、各类石材等等。
我对于骨架材料的选择遵从“自然”原则。
首先,发泡剂是我第一排除的对象,原因很简单,“假”,个人非常厌恶假的东西,比如塑料花之类。不仅仅是造型上难以乱真,其材料并非自然材料,不易降解,日久,有害物质释放累积对微生态环境总是多少会有影响。
第二,排除的是石材。原因是大部分石材会影响到水体硬度。用过青龙石的朋友一定深有感触,初期光鲜亮丽,后期免不了有各种藻类的爆发性繁殖。在这种1500px长的小型水族箱来说,对水质的后期稳定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最后,就自然锁定沉木。一方面,比较容易模拟水陆植物附于植物根部的景观,另一方面,木材具有吸水性,水可在表面延伸开,更容易让苔藓类附生。
每一次构图的尝试都是一个反复纠结的过程。
这些是初期不满意的造景:
对与错的判断,其实就是自然与不自然的判断。那如何是自然,如何不自然呢?那就看你离大自然有了解。
过滤系统的设计
从一开始,我就想把这个鱼缸定义为低能耗水陆景。以节能作为原则,所以也不考虑加热棒设置。
过滤系统经过反复思量决定采用局部底滤。
好处如下,
1,最大程度节省空间,没有很多管线暴露在水族箱外侧,视觉上做到纯简。
2,可巧妙安排造景地形空间,有足够大的空间来布置底滤滤材。
3,过滤同时解决上水问题,让沉木上实时给水。
可能的缺陷,
1,翻缸可能工作量很大。但是个人觉得后期维护的好可不翻。
2,一旦管道受堵,会大大影响过滤效果。要求初期精密的设计。
这是底滤原型
我这里特别设计了一个除油膜口。这里有两个考虑,一是前期一并解决油膜问题;二是后期一旦发生拥堵问题,这个口可以改造为水妖结构,灵活变换而不用翻缸。潜水泵根据经验选用了15w,经测试,上水水力正合适不大不小。潜水泵用花盆套住,日后万一坏了,维修方便。
底床的铺设
为了节省水草泥的用量,采用较为廉价的生化棉造出地形,同时他也可成为泥和过滤的屏障,不至于很快堵塞底滤。其间,需要堆坡的地方,可用火山岩、陶瓷环用网袋包裹置于底滤板之上。然后表面用过滤棉覆盖之后再上泥。
大致造型完成后,可以开始上泥了。这时候,心情有点小激动。
这次选用的水草泥为,GEX五味土竹炭系列。理由如下:
1,降酸能力差。我印象中,五味土的降酸似乎是排在垫底的位置的,怎么弄也降不到6.5以下。这样,即便是底滤系统也不会引起水质变化太大。另外,中性的水质能保证硝化细菌高效的工作。
2,不易粉化。这也是我用过的最不易粉化的水草泥之一了。
3,净水功能。由于沉木太大,没条件水煮,不可避免有黄水问题。这个净水功能正好解决这个难题。
大家应该注意到,泥都是往后部铺设。因为前部留给了更好看的巢湖沙。
为了增强效果。
我在沉木接触地床的交接处,布置了少量松皮石。同时,在松皮石周围,铺设些许铁胆沙。这样可以让层次丰富起来,过渡自然。砂石大大小小、错落有致。
砌石的局部细节
石头的铺设是考验功底的。圆形小颗粒的砂石普遍出现在平缓,较深的地方。因为本身质地轻,随着水流飘动可以落得较远较深。而大颗的石头多出现在浅水处,自重大也不易被冲散。另外,石头的方向要顺着水流,把光滑的那面迎着水流,因为,每日冲淋,已磨光了所有的棱角。那中等大小的石头则是三五个一组随意放置。他们或许是高出滚下的落石,而分裂,自然距离不会太远,而且形态上会有呼应。石头的摆放,玄机太大,不是语言能讲述清楚。还要大家亲手尝试,感悟大自然,用心去体会自然的设计。
上水的设计
看到这里,水下部分已经完成。大家是不是想到了上水问题?
对,上水的奥秘在沉木的背后。先是通过分流器用气管把水接上来。然后在想要给水的地方,用手枪钻开洞,开洞位置尽量隐蔽。气管的固定,可以用气管夹。在沉木上,开浅洞,然后用万能胶把气管架固定上,再把气管架上。这样即牢固又美观。还有,千万不要忘记,每根气管要接一个调节阀,这对日后对不同植物的控水非常有用!
布线尽可能要规则。
分水器细节。
分水器细部
至此,水下与水上的硬件部分已大致布置完成。开始放水……每次造景到了这一刻都有一种感动,好像自己的孩子就要出生一样。
过了一晚,GEX水草泥起作用了,效果是立竿见影!水变得非常清澈。
灯光配置
之前提到过用12w
x 2 的LED来解决。这个是我们以前做展览多下来的展场用商用LED。台湾产
: 奥的亮 par 30, 12w。 当时我看过指标,显色性 RA=80,算是比较不错的了。但是没找到光谱,无法考量对植物的作用。但毕竟是LED灯,对藻类的催生比较厉害,后期需要一定量的虾来平衡。从布光来说,一个放顶上吊装(2800k),一个放侧面侧光(4000k)。原因说来很无奈,我手上只有这两个灯泡而且色温不同。不过这样搭配下来反而营造了不错的视觉效果,黄光模拟太阳直射,侧边白光模拟太阳散射。我自己捉摸着,如果色温用6000k的,侧光效果会更好。补充一下,这个灯不建议购买,单个要300元,无性价比。
植物前沿(pl-front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