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本次评测的Mizuno Caliber VS Tour Hayakawa Limited是美津浓为早川贤一打造的奥运会限量版羽毛球拍,全球限量2000只,国内将约有200只在优个网独家出售,预计6月初优个网将开始预售,请关注我们噢!
一、外观印象
拿到奥运限量版Mizuno Caliber VS Tour Hayakawa Limited(以下简称C-VST)立刻被其惊艳的外观亮瞎双眼。奥运限量版C-VST,外观上与普通商业版的低调、庄重、沉稳完全不同,极尽华丽与风骚。拍子整体上以帅气、跳动的深蓝和亮蓝色为主色调,左亮银、右烫金的“Caliber”字样对称分部于拍框下部两侧,灵动、靓丽、清新的感觉跃然而出。
代表V-EFFECT技术的V形曲线从T头开始分三层向下延伸,再突兀地引出金黄色字母造型“V Rapier Shaft”,犹如一把金色的利剑横亘在中杆上部。T头和紧挨椎盖处的金、银色小袋鼠跃跃欲动,格外招人喜爱。另外,椎盖处早川贤一的烫金签名,相信也能吸引不少眼球和购买欲吧。
(小优注:上面谈到的美津浓logo其实是米奇巴希利鸟,不是小袋鼠噢)
二、感受与个人体会
关于V EFEECT技术的理解
C-VST较其上一代产品C-ST(Caliber S Tour)球拍,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一个V字,即新一代产品融入了V EFFECT技术。
对于上一代产品C-ST,某论坛网友是这么评测的:“美津浓这支球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严重的卸力感,这比弓10的“粘”有过之而无不及,要获得理想的球速必须在那卸力的瞬间加力,这点和弓10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相信喜欢NS系列那种直接手感的球友会比较厌恶这种击球感……”。由此,笔者猜想,所谓的V EFFECT是不是要解决这个“严重的卸力感”呢?也就是说,减少网友击球瞬间的迟滞感或卸力感,使得发力一气呵成、一蹴而就、一撸到底……早川先生对C-ST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所以才要求美津浓改进“最后的发力”这一环节呢(详见附录译文)?
由于本人并没有使用过C-ST,所以这里也仅是猜想而已。但是,通过实际使用,笔者确实感受到C-VST的拍面在击中羽球受到反弹力后,会立刻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对羽球施加持续打击,从而使得发力更加顺畅。不过,当羽球偏重时,个人感觉力反馈还是比较明显的(球的质量较差,明显过重)。
关于V EFFECT两项核心技术的理解
美津浓在高调推广其V EFFECT技术时,特意强调了V RAPIER SHAFT和CROSS FLEXIBLE FRAME两项核心技术,从官方宣传文字上看虽然没有什么内涵,但可以试着从外延稍加理解和推测(原文详见附图)。
(1)V RAPIER SHAFT(中杆)
V RAPIER SHAFT,直译为V形轻巧细长的剑杆,个人认为可以简要描述成“V形中杆”。RAPIER是一种轻巧细长的剑,SHAFT意为箭杆、轴。个人理解的大意是:“较以往产品轻量化12%的6.4mm超细V形中杆,使得操控性和减震性明显提升”。从T头LOGO所要表述的意图可以看出,这款球拍中杆是下细上粗,实测结果也是如此,椎盖部位直径约为6.5mm,T头部位直径约为7.2mm,而不是下粗上细的锥形或一般粗的圆柱形。为了验证这种“V 形”的独特性,编者顺手测量了手边的几把拍子,分别是胜利的鬼斩、尤尼的9900、薰风的2700、亚狮龙的进化VR.3、凯胜的A4、高神的紫电,其中多数都是下粗上细的锥形或上下一般粗的圆柱形。这是否可以说明V形中杆,的确是一种创新呢?
(2)CROSS FLEXIBLE FRAME(拍框)
CROSS FLEXIBLE FRAME,直译为交叉弹性拍框。美津浓对于这款球拍拍框的描述比较虚,大意是:为了配合和适应V RAPIER中杆,对拍框的重量和强度也重新进行了设计,使拍子整体上既具备明显的速度感,又具备最后发力时的力量感(原文详见附图)。而实际到底进行了哪些修改、有哪些具体特点并没有说明,笔者只好根据前人资料和个人体会尽量去推测了。
C-VST拍框由高弹性石墨+石墨(固体碳),RF碳,HG树脂等材料制成,采用混合动力轴的编制技术来实现其高度稳定性。C-VST拍框最大的特点个人认为有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配合中杆的V RAPIER,特意加大拍框厚度,以增加击球的稳定性和弥补双打拍杀球时的不过瘾;二是继续保持56inch2的大面积击球区,确保在双打高速对抗中的容错率。实际使用过程中,笔者有两个比较明显的体会:一是网前小球的手感反馈非常细腻,无论是网前搓放勾挑,还是中后场劈杀封挡,都非常的精准和易控;二是在中半场的平抽进攻上非常犀利,球速异常的快且凶狠。
整体感受
总体上,C-VST中杆轻弹而不浮躁,拍框厚重而不赘手,平抽迅捷、犀利,搓挑精准、巧妙,中后场的杀球扎实、稳重(相对同类球拍来说)。在实战中,就像一个温文尔雅又不失狠辣的蓝色的暗夜精灵,在保持高速的同时,攻守皆宜得到完美诠释,确是一把极佳的双打球拍。
如果非要和某些球拍做比较的话,其平抽速度绝不逊色于YONEX的NR(NS)、 FB和V记的亮剑系列,且在凶狠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在网前封网的时候衔接非常紧密,连贯非常快,基本都是一拍接一拍。其杀球的攻击性,特别是后场的扣杀上,要远远超过同类型球拍,C-VST的后场杀球虽然相对某些单打拍不是很重,但是杀出去的球速和杀球的连续性还是可以保证后场的有效杀伤力,而且在击球的一瞬间能够明显感觉到厚重的弹性下压(有点像D10正手?),和那种一气呵成、一鼓作气的的爽脆感,这种感觉在正手大力平抽和需要重杀的时候比较明显。
个人失败之处
说了那么多好听的,也来谈谈一些个人感觉不尽如意的地方吧。严格来说,不能算不足,只能说本人水平有限,没有完全发挥这把拍子的优势吧,或者可以说是缺憾。(免费试打时间太短,哈哈!)
(1)笔者在刚开始用这款拍子时,总感觉杀球发飘,所以经常导致歪打正着,变成追身球,哈哈!这种情况,到后来有所好转,可惜试打时间有限,不能继续挖掘了。
(2)遇到重球,力反馈比较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或许正是您需要的打感也不一定哦。
(3)正手和反手高远无问题,但在反手平抽和平推时特别容易打拍框,不知什么原因,到截稿时还是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太菜了,555555……)。
部分参数对比
C-VST与其他几款球拍部分参数对比
序号 | 内容 | C-VST | YY 9900 | Victor鬼斩 | 备注 |
1 | 拍长 | 675 | 675 | 675 | |
2 | 手柄长度 | 200±1 | 220±1 | 203±1 | |
3 | 重量 | 89±1 | 90±1 | 93±1 | |
4 | 拍框厚度 | 9.0/6.7±0.1 | 7.3/6.2±0.1 | 8.2/6.2±0.1 | 6点/12点附近尺寸 |
5 | 中杆上部直径 | 7.22±0.3 | 7.12±0.3 | 6.60±0.3 | 因T头附近变化大,误差也取大一些 |
6 | 中杆下部直径 | 6.55±0.1 | 7.12±0.1 | 6.63±0.1 | |
7 | 中杆长度 | 220±2 | 210±2 | 220±2 | |
8 | 平衡点 | 292±3 | 290±3 | 300±3 |
(1)从手柄长度来看,C-VST还是有些单打拍的特点,居然比鬼斩还略短;
(2)重量上和9900应该说不相上下,当然需要排除手胶、线等配件的重量差异,毕竟只有几克嘛;
(3)C-VST这拍框是真厚啊;
(4)中杆真是V形?麻烦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帮着测量一下,说不定是我有心里倾向呐,嘿嘿;
(5)从中杆和手柄长度来看,9900是货真价实的双打拍;
(6)C-VST和9900平衡点差不多,但其厚重的拍框和V技术,足以使得C-VST的攻击力要更强一些;
(7)拍长-中杆长-手柄长=?C-VST好大的拍面。
附录:官方图文及部分翻译
一、持控技术进化
A.在仔细征询日本UNISYS选手早川贤一意见的基础上,美津浓加强了球拍持控技术的进化。球拍不会因击球时的冲击力立刻回弹,而是通过持控技术对羽球继续施压,击球时会感觉到球拍持球时间变长了。
B.原理示意图:(1)挥拍伊始;(2)即将击球;(3)击球瞬间;(4)持控技术抑制羽球反冲击力,使得球拍继续对羽球施压;(5)持控技术维系“持球”过程直到紧握球拍发力的最后瞬间;(6)击球完毕。
C.挥拍时,中杆因挥动而弯曲,拍框则因惯性也呈向后状态。之后中杆复原并带动拍头向前运动。当拍面与球相击时,羽球对拍面的冲击力会让拍头瞬间向后反弹。而美津浓持控技术,就是解决这一瞬间的反弹,让球拍继续向前挥动,从而实现早川贤一所追求的最后一次发力。
二、令美津浓持控技术进化的V效果
优个网(myyo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