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年年有,
而这么清新漂亮的,还真是少见。
初次见面,冬玲完全颠覆了我对一名理科女状元的固有印象:
一头淡色系秀发,粉色上衣配灰色蓬蓬裙,还有那不紧不慢却温柔坚定的语调让人不禁要问:
她真的是考了711分的理科状元?
近日,三好网记者来到清华大学,亲身探寻一下这位“非典型”状元背后的故事。
【张老师】 冬玲,你好,很高兴今天能见到传说中的美女状元啊。
【洪冬玲】您过奖了。
【张老师】冬玲现在应该正读大二吧?
【洪冬玲】是的,现在是大二在读。
【张老师】你高中读的是私立学校?是那种贵族学校吗?
【洪冬玲】 对的,我就读的是一所私立学校。我老家在广东省揭阳,因为家离一些好的公立学校比较远,所以选择了一所离家较近的私立学校,母校叫华美实验学校。
【张老师】你高考的成绩是多少?
【洪冬玲】711分。
【张老师】你成绩比较平均?还是有一些特别强或相对薄弱的科目?
【洪冬玲】我的成绩相对来说较平均,高考时,语文138分,英语141分,数学141分,理综291分。如果要是非得分一个强弱,相对来说,我物理的大题部分要差一些,确实,按照喜好来说,我练数学要多一些。
【张老师】 你爸爸为了让你学好奥数,曾经自己去学奥数,是真的吗?
【洪冬玲】是真的,不过那是小学的时候。爸妈对我实行陪伴式教育,说实话,他们工作压力也挺大的,可为了我,付出很多。但是上了初中和高中,父母就跟不上学习进度了。好在,他们在我小的时候,把学习习惯给我培养起来了。爸妈当了我学习上的引路人,这是给我最大的礼物。
【张老师】 那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老师呢?
【洪冬玲】 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如何从个人感受出发,确实有3、4个老师,我真的很喜欢。
【张老师】能给我们说说吗?
【洪冬玲】我对我初三的物理老师印象特别深刻。他看起来瘦瘦的,我们背后都叫他“老顽童”。初三嘛,学生压力都很大,但他不管我们是取得了成绩还是分数差了两三分,都会在批阅卷子时附上鼓励和支持的暖心语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暖男一枚!还有我初一的班主任,人也特别好。
我感觉,我之所以喜欢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夸了我几句,而是因为他们对我是出自真心的赏识,觉得我有灵气,作文有观点等,让我很受鼓励。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错,遇到了很多帮我成长的贵人。对他们真的很感激。
【张老师】你刚刚说,物理的大题是相对的薄弱项,那在高考前的紧张复习阶段,你是如何平衡优势科目和薄弱环节的?
【洪冬玲】其实,你越存在弱势科目,越不能放弃优势科目。我的优势科目,应该是语文和数学。语文的功夫全在日积月累,很少出现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情况,只要一以贯之地保持努力就好。但是数学,我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不光做课堂布置的课业,还买了一些课外试卷,加强深度训练。对于薄弱项,比如我开始说的物理大题,在刚开始我没有发现,到了高三,节奏加快,强度加大,这个问题才显现出来。我的办法是,针对薄弱项,马上制定策略。我一旦发现了物理的问题,就几乎每天做一道物理大题,做多了,时间也分配不出来,因为语文、数学、外语哪一个也是忽略不起的。好在,高考时,物理大题也不会非常偏,非常难,所以,我还算弥补了这个问题。
【张老师】 薄弱科目多做题就真的可以吗?
【洪冬玲】 多做有用,但更重要的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什么我在以前没有发现物理存在薄弱,直到高三综合训练时才发现?根本的问题还是基础知识出现了问题。解决的办法,第一是回归课本。可能有些人瞧不起课本,认为上面只有一些基本的公式和定理,没有高深的知识,实际上课本上的每一个环节就像机器上的每一个零部件,零部件出问题,平时看不出来,当机器在高负荷、高压力下工作,零部件的问题就是大问题了。这时回归课本,狠抓基础知识,就是最佳选择了。
第二就是整理错题,把试卷上、课外题中的错题,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整理。整理错题本,不是简单地罗列和堆积,而是要思考当时为何出错,结合答案,总结这样题型的最佳突破口在哪里。如果只看参考答案,没有进行深度思考,你只能看到整个解题过程,而不能了解核心环节和突破点所在,再次做这样的题,还容易出错。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三依然是实践。你头两步做得好了,有了清晰的思路,还是要回归到实战,就像我每天做一两道物理大题,检验基础知识总结和错题归纳的成果,我感觉好像又开窍了一点。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实践——理论——实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套办法还是有效的。
【张老师】高中学习这么忙,但我看你当时还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
【洪冬玲】 是的。那本杂志是校刊,叫《华美青年》,主要是征集校内优秀稿件,我们负责审稿、编辑、设计、出版。
【张老师】这个社长可不好当吧?
【洪冬玲】事情确实挺多的,还好我们有一个小团队,部门分工很清晰,大家齐心协力就好了。
【张老师】那你经常写文章吗?
【洪冬玲】是的,那时我爱写一些非应试教育要求下的文字,抒发心情,表达观点,主要发表在《华美青年》上。
【张老师】到了大学还在保持写作的习惯?
【洪冬玲】我现在反而写得少了,可能是一个人见多识广之后,反而不会轻易妄言。我想等自己多积累一些人生阅历之后,才会再提起笔。
【张老师】难得还有理科生这么热爱文学啊!那平时喜欢看书吗?
【洪冬玲】我个人还是喜欢看一点东西的。当时比较喜欢读余秋雨的书,《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都读过,周国平哲学思辨类的文章也挺喜欢。马尔克斯的 《百年孤独》,我倒没有读出太多意味,可他《迷宫中的将军》我很喜欢。史铁生的著作我也爱读,除了拥有正能量之外,他的文字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张老师】作为理科生,你是怎么看文理科关系的呢?
【洪冬玲】其实,很多理科生对文科科目存在偏见和错误认识,历史、地理、政治,如果抛开应试,这些科目也很有意思。如果以应试论,我后来才领悟到,这些科目也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依然需要总结、归纳、提炼、思辨等抽象思维能力。
您是问理解文理关系,我只能从理科生的角度来谈。我记得高中老师曾经对我说过,理科生要想在考试中出类拔萃,语文和英语必须要好,尤其是理科达人过招儿,理综类的差距一般不会多过10分,整体成绩如何,全靠语文和外语拉开差距。
【张老师】你觉得你的这些兴趣爱好对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洪冬玲】兴趣广泛的影响是深远的,读书多的人,在写作、理解、思辨能力上不会太差。因为,我当时是在小城市生活,身边的学生多数还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不像大城市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得天独厚,会有一种宏观的视野。
【张老师】你看,现在还有三个月就要高考了。很多省市的一模考试已经陆续开始了,紧接着二模、三模,你认为这种模拟考试和高考成绩的关系大吗?
【洪冬玲】按照我的经验和观察,基本上高考成绩还是在平时成绩的平均值范围上下浮动,相对来说,还是从自身实力出发估算高考成绩为好。
【张老师】给六月就要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一点建议吧!
【洪冬玲】我的个人体验是把握好个人节奏和老师节奏,不能闭门造车,埋头苦读,老师的经验不是一代毕业生的经验,而是积累了很多代的,相对来说,还是要跟上老师的节奏,然后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好自我复习部分,千万不可脱离老师进度,一意孤行。
尤其是,在高考前一周,是自由复习的时期。虽然可以自由选择,但我当时,还是选择在学校学习,这几天,非常关键,如果荒废掉,很容易让自己在高考时无法尽快进入状态。
【张老师】对于高考来说,你觉得选择课外老师辅导有效吗?
【洪冬玲】如果在高考前有老师一对一地辅导当然效果会更好。每个人的基础,学习方法都不一样。有的时候老师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如果有条件一对一当然是对课上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张老师】你对现在出现的一些在线教育了解过吗?比如现在的视频授课会节约很多学生的宝贵时间。
【洪冬玲】听过但我没有尝试过,我觉得如果是英语类的学科线上辅导会不错,可是理科类的学科要演算画图啥的可能不太方便用线上辅导吧。
【张老师】这对于以前来说确实是个大问题。但现在三好网利用先进技术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在线一对一真的能做到实时“对写”。现在老师和学生都能通过“好学宝”在线上进行实时演算,同时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也非常好。
【洪冬玲】那真的很不错的,要是我高考那会儿有的话就好了!
【张老师】那冬玲你对大学生活和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洪冬玲】我特别喜欢在大学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刚上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很多社团,做了很多工作。我认为,作为经管学院学生,社交能力很重要。到了大二,我就开始参加社会实践了,选择到金融类、信托类的公司实习,像我这样大二就参加实习的说实话挺少的。我们学院非常人性化,为了给我们的实习创造条件,选课自由度很高,同一专业课设置了不同时间段。大三,我会到德国的一所大学交换一学期。至于大学毕业之后的选择,考研或者工作看情况而定。
【张老师】好的,谢谢冬玲今天给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么多。
【洪冬玲】谢谢,我今天也学到了很多,在这里祝学弟学妹们2016高考成功!
三好网丨sanhao-sheng
长按,识别二维码,轻松加关注!
三好网——专注K12领域
在线1对1辅导个性化教学服务平台
借助“好学宝”直播教学仪
软硬件结合重构学习场景
让你尽享超级教学体验
学生足不出户
家长远程旁听
以学生为中心
7*24小时全方位无死角服务
现在报名即可获取免费体验课
价值699元好学宝免费使用
心动不如行动
提成绩从选择“三好网”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三好网信息:
三好网(sanhao-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