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希光 来源丨新闻与写作(ID:bj_xwyxz)
李希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教育部国家精品课“采访与写作主讲教授
作为一名记者,你在采访和写作前必须考虑什么呢?
首先,你要弄清楚谁会看你的报道?他们对这件事是否感兴趣?接下来,你要问自己,怎样的讲述形式将最能吸引他们?选取和舍弃哪些事实以填补有限的版面或时段?最后,你得尽可能抢在其他媒体前面把这篇稿子刊播出去。
根据上述记者的工作思路完成的作品便成为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就此我们对新闻做出定义: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
一、什么是新闻
中国传统的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让我们看看今天或昨天的媒体,是不是各种事实都能获得报道?是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会被刊播?显然,这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没有揭示新闻的内涵。
西方对新闻的定义直截了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它揭示了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忽视身边的现实。这条定义反映了新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特征,但是没有体现新闻与生俱来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科学属性,只有把握住这些属性,才能够真正理解新闻。
究竟什么是新闻?本讲开头从记者采访写作的角度对新闻定义: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新闻的这种“选择”表现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包括记者自己的偏见。媒体所处地区的政治文化氛围、受众对新闻接纳和理解水平、幕后商业运作程度、编辑部的意识形态、记者的知识结构等都会影响新闻的“选择”。
拿破仑称新闻是“第五大力量”,他给记者下的定义:“记者是发牢骚的人、爱责难人的人、给你忠告的人、是摄政王、是国家的智囊。四个敌对的报纸胜过一千把刺刀。”
传统新闻学认为:新闻媒体不能即做演员,又当批评家。新闻媒体不能由自己来组织公共讨论,只能报道别人组织的讨论。媒体不能制造新闻。
对于一个初学新闻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新闻可能是学校食堂伙食太贵、学生宿舍熄灯太早、大学生的爱情生活、不给学生免费上国际互联网、暑期的攀登雪山计划等等。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新闻可能是取消户籍制度、各航空公司实现自由浮动票价、中国实现高中义务教育等等。
对新闻客观且简洁的定义是:新闻是经过媒体报道的对不同人有不同兴趣的最新的信息。
新闻的终极目标是凭借大众媒介的“扩音”功能影响受众的思维和行为,新闻媒体以大多数人感兴趣的方式和语言传递信息。因此,新闻采访写作的两个基本目标:一是,让读者看;二是,让读者关心。新闻应该包含“读者需要知道”和“读者想要知道”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什么不是新闻
记者作为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在正确理解新闻的定义之后,还应当知道那些不符合新闻报道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理解下面这几方面的内容:
1.新闻不是僵硬的宣传模板
我们的一些媒体上最让公众不满的是,越是重要的新闻、越是重要的人物、越是重要的讲话、越是重要的外事会见、越是重要的颁奖大会,有些媒体越是程式化、模板化和脸谱化。例如颁奖或表彰大会的报道模板:
某某部门,于某日,在某某地方,举行了某某大会,中央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领导人参加,某某领导主持,某某某某某某领导向获奖代表颁奖、握手,某某领导讲话。
会场气氛隆重、某某领导宣布会议开始、在热烈的掌声中某某领导发表讲话……(领导讲话很长,但是很少使用直接引语)
如“两会”或党代会的报道模板:
某日,某会议在某地开幕,某领导讲话(通常记者把口号式的豪言壮语写进导语),某人主持会议,会场庄严、气氛热烈。
出席会议的人数、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出席会议的还有,出席会议的有关部门人士还有等等。
又如外事会见的报道模板:
某某领导人,于某某日,在某某地方,会见了某某国家某某领导人。
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或富有成效)的谈话……
2.新闻报道不应有浮华的文风
新闻教育家刘其中特别提出反对新闻报道浮华的文风。他指出,当前媒体流行的不良文风包括:
(1)与新闻主题无关的铺垫太多,致使文字拉得太长;
(2)遣词造句太花哨、太别扭,花哨、别扭的让人不得要领;
(3)故弄玄虚,把本来十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记者不会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把实质性的内容直截了当、明白无误地报道出来,而是追求美丽的词藻。
如下面这篇报道的开头:
伴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人们法制观念的提高,法院越来越成为排解社会矛盾的场所,而法官因其工作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也同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在为中国法制的建设而辛勤工作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庭长盛勇强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在20年的司法工作实践中,盛勇强刻苦钻研审判业务,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事案件的审判规律,成为上海法院民事审判领域的带头人……
刘其中对这类文风批评说,“一连串口号式的直接引语,一大片的黑压压的浓重的文字,一大堆令人发怵的官方术语!试想,这样的一些套话组合怎么能激发一般读者的阅读兴趣?怎么能起到抓住读者,吸引他们继续往下阅读的作用?”
3.消息写作不能没有直接引语
刘其中在《诤语良言》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95年刘其中在天津第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采访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并按照规定送稿给在场的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审稿:
萨马兰奇说,要组织好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准备工作必须井井有条,二是东道主必须有较高的运动水平。
他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表明,中国已经完全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这次大赛的组织工作非常成功。”
他还说:“这次世乒赛的成功举办还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赛事。”
审稿人对这篇稿件的文字没有作任何改动,但是把直接引语的引号统统删除了。
大量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写作风格早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记者这个职业诞生之初就开始成为最有效的新闻文体。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新闻报道与写作》教材中写道:“报道新闻应该进行‘展示’而非‘陈述’的定律就是:必须把直接引语写入新闻的重要部分。记者在采访时都会留意闪闪发光的言辞、犀利透彻的评说以及新闻人物对新闻事件的简要概括。直接引语能使新闻事件更具戏剧化色彩,能使读者直接聆听新闻人物‘说话’。”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程则认为,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使用直接引语是在说话人与读者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直接引语具有个人的性质。一看见引号,读者马上就会意识到,下面的内容必定非同一般。直接引语还能改变新闻的节奏和韵律,使扳着的面孔骤然“多云转晴”。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直接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消息来源。一旦因引述内容而陷入诽谤官司之类的麻烦,记者只要引述无误,都可以避免或减轻自己在法律上的责任。如果从新闻编辑记者和主编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来判断,这些年来的一些媒体被告事件不乏与该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太多的发表记者个人观点而不使用或是少用直接引语有关。
新闻如果没有消息来源,就意味着这是记者在发表记者自己的观点。这会导致读者对报道客观性的怀疑。如果真是这样进行新闻报道的话,那这就不是新闻!
相关阅读:
判断新闻价值大小的6个标准
来源丨财新网·张进的博客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要素包括真实性、时新性等不变要素和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变要素。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1、重要性:一件事涉及到的人群或资源越多,造成的影响越大,这样的事就越重要,关注它的读者也就越多。比如,同样是地震或者矿难,理论上,伤亡越多、损失越惨重的灾难,越具有重要性。
2、显著性:它与“重要性”不属于同一个含义,而主要和“名望”有关。一件事,如果与著名的人物、机构、地点以及其他任何有名的东西关联在一起,那么它所受到的关注程度就可能越大。某国总统的自杀,肯定比普通老百姓的自杀更有显著性,因为关注他的人可不只是亲朋好友,而是全国公众乃至全世界。
3、接近性:一件事如果与读者比较“接近”,那么它受到关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它既可以是“地理上”的接近,如本地发生的重大犯罪案件,比异国他乡发生的类似案件更引人瞩目;也可以是“心理上”的接近性,当事件和读者在心理上有比较密切的关联的时候,那么它也容易受到关注。比如,尽管冬奥会在加拿大比赛,离你的地理距离很远,但因为你关心和热爱体育,你心理上与它的距离就很近。
4、反常性:当一件事情违反常态时,它通常具有很告的新闻价值。虽然不少人批评媒体的猎奇做法,但这种行为长盛不衰恰恰从反面证明了反常的事,确实对读者具有很强烈的吸引力。比如,一位妇女生了四胞胎,某个地方夏季下了场雪,有人在地震后埋在废墟里20多天竟然能够存活---这些都是令人称奇的事情,自然能够吸引不少人的关注。
5、负面性:这个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有点“中外有别”。中国媒体由于长期的体质原因和宣传传统,过去更强调正面宣传为主,多报道正面事实。而西方新闻界有句名言:“Bad news is good news.(坏消息是好新闻。)”实际上,人们对破坏性的负面事实和现象,有着普遍关注的心理特征。为什么人们热衷于寻求反常的和负面的消息呢?一种心理学的解释是,这是人类保存在无意识中的寻求安全感的天性使然。
6、趣味性以及人情味:人们阅读新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也会从中寻找“软性”的东西,以获得放松和调节身心,比如有趣的见闻、人情冷暖、名人逸事等。
根据新闻价值,决定报道投入的人力 、物力、版面。
文中提出疑问:“多严重的疫情才能惊动国家级防疫机构?”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撰写评论《亚洲会再次衰退吗》,提出SARS危机降临亚洲的现实挑战。
▲《SARS对经济带来的冲击》
连续两次做同题“封面文章”,报道篇幅占整本杂志一半
域外报道8篇
8. SARS案例小结
▲新闻价值在动态中呈现
-完-
《传媒圈》微信自媒体平台,是一个领先的有关媒体、影视、广告、品牌、营销等相关领域的信息库和智慧库。每天受到近20万品质人士关注,年阅读量将超过五千万人次。
喜欢就关注:传媒圈 chuanmeiquanzi。希望交流,请加传媒圈个人微信号:ggds360,将有机会参与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