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健康·美食 > 【格隆汇·汇说第二期】王涛:风雨十年磨一剑 > 正文

【格隆汇·汇说第二期】王涛:风雨十年磨一剑

奇狐娱乐 2016-09-11 07:42:16

格隆汇APP版已推出,欢迎下载使用!更多精彩欢迎登陆网站www.gelonghui.com


编者按:2016年1月9日,格隆汇第二期【格隆汇·汇说】高端投资界线下沙龙活动在深圳卓越世纪中心隆重举行。本文是嘉宾“王涛“的现场演讲的全文。王涛是中科创金融控股集团联合创始人,具有15年资本市场投资经验,同时也是港股市场投资者中的行业翘楚。十年磨一剑,十五年在实业界的深耕,她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又对2016年的投资市场有着何种独特的见解。




演讲原文:


首先我代表中科创欢迎大家聚在我们这里一起分享我们的投资心得。这次格隆汇汇说的很多嘉宾都是基金圈的朋友,包括研究员、分析师和基金经理。事实上,就纯粹投资而言,我觉得大家会比我更专业。因为某种意义来说我还是一个从实业出身的人,而且我的故事也就是邓小平南巡之后一个比较有典型代表的南巡故事。


我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来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个时候我的第一份工作1500块,我的父母是60年代的大学生,在92、93年工资是100块钱,也就是说我来深圳的工资是他们的15倍,这就是92年、93年的深圳。


我刚来的时候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一直打算去美国读书,所以一直没有入党。因此,我一直只有资格拿二等奖学金,一年240块钱,也就是平均每个月20块钱。我当时英文成绩很好,是全校第一,因为我每天比同学们早起半小时学习。我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考了英文六级考试, 86分。在当时这算是一个优秀的成绩,所以在大三的时候我们系搞了一个隆重的表彰大会,系主任给了我一个信封,信封里是35块钱。拿完这个信封后不久我就来深圳实习了,在华强北的一个电子公司。我的工作很简单,每天在主板上把它的声卡、显卡装进去。



记得上一次汇说,陈总的题目是“梦想是饿出来的”。其实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我刚刚用我的个人经历来做开场白,很大原因就是我的个人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感受。我读书的时候,跟陈总一样都有着饥饿的记忆。我来深圳后更加发现物质上的巨大差异。于是,我觉得我要努力。我想,92、93年来深圳的第一批大学生中,很多人应该都有着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当时的深圳与内地相比,生活消费很贵,但是机会很好。你看我当年在华强北装一台电脑可以收200块钱,最开始一天只能装1台,后来一天可以装6台、8台,甚至10台。而且当年深圳的起薪已经达到1500元/月,这在全国而言都是一个很高的起点。深圳的机会是很好的,但是物价很贵。你想,93年深圳市就有1.7万人民币/平米的楼盘,新楼盘价格几乎是北京与深圳的6倍左右。


93、94年的深圳,电子工业才刚刚开始蓬勃兴起,所以还是比较缺乏受到高等教育的学生。于是,1993年,也就是在公司工作半年后,我就有机会出来创业了。从93年到03年,我们在深圳做了10年的电子产业。那个时候,我们的电子工业比较简单,最时髦的一些电子企业最早的时候都是从国外引进清一色的美国出品。那个时候,中国其实是没有制造能力的。于是94、95年我们拿了英特尔的总代理,因为我们所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在我们做了五、六年代理之后,他们开始希望能直供,比如说中国华为、中国中信、新飞这些大型公司。这样就倒逼着我们这些代理公司寻找一些新的出路,因为制造商会想办法减少渠道。于是,我们成为了最早一批在中国做集成电路研发的公司。


所以,在2000年到2003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做芯片级的电路研发,当时投入了接近6亿人民币。后来很长时间,我也有思考过这件事情,就是如果我们那三年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土地,而不是研发,得到的经济收入会不会比今天更好。举个例子,那个年代,深圳中心区的一块地,比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卓越世纪整块土地的协议价也才4000万人民币,这个收益可能是更高的。但是我们并不后悔当年投了很多钱去做研发,甚至直到今天我也依然觉得,当时的投入是值得的。尽管这6个亿在这十年基本上打了一个圈还是6个亿,但是我觉得我们必须要走这个过程。因为只有走完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往技术的更前沿走。


为什么一定要走到技术的更前端去? 07年我在美国时看到,基本上所有的超级商场九成商品都是中国制造。但大部分企业都只是集中在后端制造。比如说,我们的服装业会把布料卖出去,电子工业会把零件拼装成洗衣机、手机、电视机卖出去,但是前端的基础元件依然是美国人或者台湾人做的。甚至到了今天,很多很多的核心技术、优质制造依然是在美国人的手上。虽说我不是很懂服装和其他行业,我也经常在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服装业是不是可以不只是用布料做衣服,而可以研发一种特别的布料来增加利润呢?


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是属于接收过良好教育的。感谢国家在90年代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让我们拥有了一些物质财富。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是做洋买办的代理,我深刻地感受到,基础技术都是在美国人手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努力加大力量去做技术投入的原因之一。


中国从2002年到2012年物质财富增长非常快,我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当你的国家富裕到一定程度后,你的人民对生活要求更高了,所以制造业走到一定程度后,就必然面临成本急剧上升的情况,你的利润就会被进一步摊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从08年以后单纯的组装行业就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08、09年以后,我们国家就从一个制造业高峰很快进入到一个递减周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09年人民币不断在升值,美金不断在贬值,我们出口的国家很多都是第三世界的国家,如巴西、委内瑞拉、埃及,他们这些国家的本币对美金也在贬值。人民币对各种货币都在升值,就导致我们的出口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出口产品的收入回来是有时间周期的,这个时间周期之后,你的币值损失还比不上利润。这样,出口就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现在很多人出国去到超级商场会发现,中国制造连一半都不到了,更多的商品是来自于孟加拉、越南这些国家的。


对此,我们并不觉得可惜,产业洗牌过程中也许会有一些好的机会。比如,港股估值很低,4、5、6倍的公司很多。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重现2002到2012年的产业辉煌。只有你产业好了,我觉得这些产业中优秀的上升公司自然估值也就上去了,产业确实是在洗牌中,所以这些公司估值比较低也是正常的。


我们公司做了一些基础研究,我们觉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有机会和日本一样转型。因为日本在80、90年代也是走到了制造业的高峰,当时土地、人工都很贵,这样就倒逼他们减少出口和加大内需。我们国家也很可能会走上和日本类似的道路,加大力度挖掘国家内需。过去,我们一直在追逐全球出口,未来,我们在产业末端的出口可能很难再现08、09年的辉煌,但是我们可以努力提升我们的国内市场。前段时间,旅游的热门地方是日本、韩国。大家蜂拥去日本买马桶、电饭煲,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公司已经有能力去制造跟日本产品一样高品质的商品。我自己有一个感受, 13、14、15年是基础工业困难的三年,16年依然很难,但是事物会两极分化。A股上市公司和港股上市公司为了拿到市场上很廉价的融资,会不断提升工艺、产品品质。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国民就不需要出国买东西回来,我们自己的制造业就能够满足增长的国民需求。


因为今天的主题还是投资,所以还是回到主题,我们2016年要干些什么事情?2016年,我给我们公司找了两个方向,哪两个方向呢?一个方向陈总提到的,我在9、10月份跟陈总建议,A股你就挑二、三十亿低市值的公司,这些公司在上海、深圳很容易跟资本圈聚在一起,资本市场就很容易重组这些公司。因为国内在经历了2015年的市场波动之后,A股有一大批市值过100亿的公司,甚至于,现在听到国内投资圈说,100亿以下都是小公司了。所以,A股市场有大批过百亿的公司,但这批过百亿的公司怎么能维持过百亿呢?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些公司的难题,我们也做了一些工作,这涉及到市值100亿、200亿和300亿的一大批公司。


其实最近我们和这些公司都做了一些交流,也提了一些建议给他们。事实上,他们也同样在往这个方向走。A股将来要推注册制、战略新兴板,显然,A股这么大的供应,肯定会有很多并购。你去美国、以色列、欧洲买东西,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难买。因为好的公司其实是不愿意出让控制权的,差点买回来也没用。而且就算买回来,这些公司跟我们的文化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我的建议是来香港买,香港有一大批公司,如游戏公司就很便宜。你可以买一年赚两千万的,你不用控制,只做它的产业投资者就可以。这样你还可以逐渐加大两家公司之间的联动效应,从而把你国内公司的PE降下来。最近我感觉挺多A股的公司都有了这种想法。大概在三周前,我们和十几家市值都是400亿以上的A股公司交流,他们说,王总,你们能不能花多一点精力帮我们选对标的公司,甚至可不可以协助我们拿到29%,只要做二股东就好了。2016年,我们会花更多功夫去追逐产业上的协同。

我觉得2016年的港股、A股市场过来做同行业并购的概率会大幅度上升,手法更激进的甚至可能来港股做全面收购,因为港股的估值实在太便宜了。在国内、包括深圳的时候,你们总感觉不好投。香港有这么多低PE的公司,我想说,是金子总有一天一定会发光的,你相信就好了,只是时间问题而已。2016年深圳有一大批经过历练的产业公司,简单来讲,深圳像我们这样的公司很多,而且很多公司都是从科技行业出身,创始人知识层面都比较好,年纪也不太大,大家都是有再扩张的愿望的。现在再扩张,我们不仅仅是想获得更多市场,比如以前做亚洲市场,现在扩展到欧洲市场或者南美市场,大家想的更多的是资本层面怎么走出去,怎么走的更深入。就像以前做电视机的,现在是想办法多做手机或者做其他电子产品。

我在香港其实有跟联想、中兴通讯这样的公司交流,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在资本层面上做海外并购,所以尽管我们认为2016年的中国基础经济是下行的,但是香港市场作为一个独特的离岸市场,有着大批优质的中国公司,而且这些公司在香港经过一跌再跌之后市值非常廉价。人民币现在急剧贬值,大量的资本涌入香港。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很忙碌,因为我们受到很多大公司的委托在做很多工作。我觉得港股到了极限之后不会再差了,这两天的波动主要是因为A股的震荡,但是对于整个2016年,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港股本身是分化的,有一些公司确实价值不大,但如果真的存在一些跟A股匹配的明显对标,并在产业内具有相对领先地位的话,一定会成为各路并购资本所关注的对象。我相信香港市场也许页有机会大家会看到很漂亮的宝万之战。现在来香港的都不是小型机构,而是大机构。这些大机构都不是恶意来收购的,而是善意的、产业整合型的收购。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一要加大资本圈的并购,二要加大技术。通过国际并购,我们可以在前端买基础技术回来。

我觉得在近年的中国市场,我们这个逻辑也是对的。A股两极分化,一些两百、七八百亿市值的大公司,去海外并购,提升他们的技术,我们就有机会出现更多的国际型企业。我觉得大家不必对市场太过悲观,至少我是比较乐观的。2016年,我们会为国内寻找一些过百亿市值的公司去香港找合适的对标公司,这是第一个方向。反过来在香港寻找香港的大市值公司,分拆它们的资产回国来去借壳,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方向。


中科创有一个很大的自身定位是金融服务,但它应该是以跨境才有优势,所以我们从自己公司的发展会选择两个方向来做。而且,我也觉得这也是港股市场一些新来投资者的新想法,所以我觉得投资者可以更多的看一些在港股和A股明显对标。但是,务必要记住仅仅对标是不够的,我觉得一定是在行业领先前3名的公司,这种公司的价值在今年有机会充分挖掘出来。这是我今天的一点点投资分享,也是我大学毕业以后第二次在公众面前讲话。我们下一次提供了观澜会所更大的场地来邀请大家,谢谢。



格隆汇声明: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转载本文,请务必注明来源“港股那点事”及作者。

加入格隆汇

欢迎投稿给格隆汇,或加入格隆汇微信群组,分享投资理念,探讨、挖掘投资机会。

申请入格隆汇交流群:添加管理员微信号:“guruclub_cs”,附上您的工作情况、行业研究经验及投资心得。

投稿邮箱tg@gelonghui.com

联系电话:0755-86533501

业务洽谈:yecong@gelonghui.com


击“阅读原文”直接与作者沟通!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