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监制:赵波
八尺背影
——“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徐平印象
文:赵波、张海华、武炎龙、王博
图:李光印、丁宝顺、郑光傲
人物采访,当然面对面。然而,记者对将军徐平印象最深之处,却是他的背影。
徒步方队,整齐划一。训练场上看过去,满眼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标准军姿,难分彼此。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记者第一次行走在这绿色“松林”中。一个伟岸的背影在队列前方忽隐忽现,不断吸引着我们的视线。
那就是徐平,北京总队副司令员,“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之一。他身高八尺,虎背熊腰,笔直如松。这个身影,也成了几个月来方队官兵眼中从不缺席的“风景”。
近看将军,炙热的阳光下,衬衫已经湿透。唰——唰——咔!踢腿、摆臂、敬礼,一套分解动作矫健利落,完全看不出他已经五十有余的年龄。“踢腿带风、落地砸坑。”没等记者发问,徐平又和教练员交流起来,沉浸在正步动作要领体会之中。看到此情此景,记者再不忍过多打扰。
将军的气场,就在于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去年北京总队特勤防暴分队实战化比武,他身先士卒,手枪射击科目5发子弹打出49环,勇夺第一;带队组建中国武警“雪豹突击队”,在授称5天后便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合作-2007”联合反恐演习,在异国他乡亮剑凯旋;领导重组中国武警“国宾摩托车护卫队”,在举世瞩目的北京APEC会议中护卫各国元首,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盛名蜚声国际。
“要达到方队前进像铁板一块向前‘平移’的标准,必须先达到整体似一块钢板、领队如两根支柱、横竖有三条切线、前后左右像四面铜墙。”此次受阅,徐平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阅兵首次设置将军领队,没有前例可以借鉴。他说:“领队,关键在‘领’。”为让动作更加协调美观,徐平一改健身习惯,加大了瘦身训练力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减掉了近20斤,衣服经常浸透汗水。为使动作标准,有时天才蒙蒙亮,他就径自起了床,到方队驻地门口的小空地上练上“几动”。有的战士见到了,一传十,十传百,纷纷向他看齐,自觉加训。
崭新的警衔闪耀光芒,无形的力量就是榜样。徐平把官兵遇到的训练困难视作自己的“拦路虎”。至今,大家仍难忘那次大雨倾盆前的训练——
那天异常闷热,战士中出现疲倦、畏难情绪。沉寂中,突然响起徐平一声洪亮的嗓音:“我要跟大家比试军姿,谁先来?”方队擎旗手、列兵岳金峰出列比试,一时不分上下,最后因为一只飞虫自乱阵脚。“同志们,我们如果不够坚强,一只小虫子就可以把咱打败!打起精神来!”徐副司令员的话,让战士们很快克服了浮躁心态。在他的带动下,方队17岁的战士王起武一只鞋子掉落,光脚坚持正步踢过观礼台……在7月底的一次全要素演练中,徐平带领官兵在长达数小时的高温高热环境中列队受阅,无一人喊累掉队,受到了上级的一致好评。
铁流精兵
——武警反恐突击车方队将军领队孟鸣印象
文:赵波、张海华、武炎龙 图:李光印 亓全
修长、敦实的防弹车身,沉稳、简洁的双色涂装……装备崭新的武警反恐突击车方队代表“雪豹突击队”受阅,即便在精兵云集的阅兵村里,也格外引人注目。
“后车看前车,两旁标中间。”如果把整个方队看作一个精密坐标系,那基准点在哪里?记者一路向前寻找。在方队的最前列,一辆敞篷引导车映入眼帘。走进细看,车内有一处供人站立踩踏的脚套,已经被受阅者磨得锃亮,留下了清晰的鞋印。
这里是武警反恐突击车方队将军领队、北京总队副政委孟鸣的站位。
“站位即战位,领队必须身如铁、腿如钉。”孟鸣说,“‘雪豹突击队’是国家反恐精锐力量,我作为将军领队参加受阅无上光荣,只要习主席一声令下,就是让我们赴汤蹈火也义无反顾、在所不辞!”
翻开孟鸣的履历,他战斗在一线、指挥在前沿的一组数字赫然在目:“98抗洪”,他始终随从武警部队首长在一线组织指挥;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鸟巢”奥运前指一线副总指挥的他连续4个多月坚守在一线;国庆6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一线连续执勤半个月之久;长城2003反恐演习、处置涉日维稳等非法聚集事件、首都公安武警联合反恐演习、APEC会议和每年“两会”安保哨位上处处留下他辛劳的身影,多次荣立三等功 ……
孟鸣经常这样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方队行不行,就看前两名。”官兵看领队,既向他的位置标齐,更向他的样子看齐。担负训练将军领队任务的训练参谋刘清军说,无论合练还是考核,孟鸣都会对着镜子一丝不苟反复练习,并让随队小教员帮他一处处纠正动作。他每天加强体能锻炼,早、中、晚坚持举着30斤重的哑铃练臂力,每天抓举都在200个以上。为使动作精准到位,他从早晨7点开始就顶着头盔站军姿,可以连续3个小时不休息。8月中旬,外面太阳暴晒加室内空调低温,他患了一场热感冒,但一刻也没有“下火线”。在第一次夜间实地演练中,他是拔出输液的针头径直走上演练场的。
为什么这么拼?“不过天安门,一切等于零!”刚才还谈笑风生的他马上变的严肃起来,“车辆装备不同与别的,压力大、责任大、风险也大,它需要人与车的完美结合,不能有任何纰漏和瑕疵,不能留下任何遗憾,亡羊补牢是绝不允许的。在这里没有作检讨的机会。”孟鸣介绍,总部主要首长视察时强调,要突出重点,紧紧抓住车辆不抛锚、始终保持良好技术状态、驾驶员无失误、无差错两个关键,穷尽问题、穷尽方案,精心、精细、精确、精准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方队顺利通过天安门。
压力就是动力。他既是“文将军”、更是“武领队”,人在战位,心更扑在方队。新车磨合时,泡在方队里的孟鸣一下子就能听出常见问题。为指导好装备建设,他在反恐突击车方队和国宾摩托车护卫队两头奔波,制定了“五防”、“五精”工作措施。“那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方队领队、总队后勤部部长唐雨告诉记者,孟鸣在训练工作之余,还到厨房操作间指导调剂伙食。每月方队过集体生日,他还几次为官兵点蜡烛、切蛋糕、唱生日歌。
出任将军领队,是对领导干部讲政治、保一致的现实考验,是对综合素质的实际检验,是和官兵亲密接触的新的体验,是对个人意志作风的回炉淬炼。“我的身后不仅是受阅车辆,更是一个敢打必胜的作战编队。”孟鸣说,身为领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战胜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展现新时期革命军人的风采。
从“高原红”到“阅兵黑”
——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苟春燕印象
文:赵波、张海华、武炎龙、王博
图:李光印、郑光傲、丁宝顺
烈日底下,阅兵训练场被色块分割——灰色的是跑道,绿色的是方阵。队旗的鲜红、裤线的金黄、手套的雪白连成一道道粗细不同的线,忽隐忽现,点缀其间。
然而,留给受阅官兵最深刻印记的颜色,却是黑。这种颜色,能把人的眼神和牙齿衬得发亮,又遮去不少五官的差别。当记者初见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方队将军领队、北京总队副政委苟春燕时,只觉得将军与战士们像极了。
一样的精神,一样的黝黑。
人常说,一白遮百丑。苟春燕把帽子一摘,帽带遮挡留下的白道直贯下颚,整张脸黑白分明。“我爱人听说了,还在电话里问我这张脸还能养回来吗?”他笑呵呵地说。
当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在当领队之前,苟春燕的特殊肤色已经小有名气。曾长期在西藏工作的他,脸上有一层擦不掉、褪不去的红色。人们叫它“高原红”。
从日光城拉萨到艳阳高照的首都,“高原红”变成了“阅兵黑”,其中的体验外人很难想见。苟春燕解释:“在高原,人消耗的卡路里不足内地的60%,出汗达不到平原地区的30%。我在那里生活工作了33年,突然出这么多汗,还真是不适应。”
骄阳似火,闷热如锅。年轻战士尚且会脱水中暑,苟春燕年过半百,挨得住吗?他反问:流血都不怕,流汗怕什么?
方队卫生员吴根营听在耳中、痛在心里。在小吴的《首长病历本》里,一直夹着一张术后身体检查单。原来,苟春燕在5月份刚做完一场小手术,还未完全康复就进驻阅兵村,直奔训练场。
“原来是‘海拔高,标准更高’,现在是‘气压低,标准不能低’。”苟春燕说,以前在高原训练量不大,怕赶不上训练进度,因此在“进村”之前就自立“军令状”:加练。
——队列动作,他千锤百炼,光一个手型就“抠”了一上午。在将军领队结业考核中,他取得了良好成绩;
——队列呼号,他精益求精,在训练场上练习受阅答词。听到将军声音破了,一些官兵遇到工作都抢着干,就是为了让他能少说一句话,多养一会嗓子。
嗓子养好了,换回的是他爽朗的笑声。他经常说:“阅兵阅的是忠诚,阅的是使命,阅的是荣誉,阅的是真情,阅的是形象。”在端午节前的那个周末,苟春燕出现在战士集体生日现场,亲手送上蛋糕。大家笑得开心,他比战士们还高兴。
训练中加码,训练之余也找活干。没人安排和动员,苟春燕当起了小教员。休息时,他往十二排面走去。大家看将军来了,不躲不闪,凑着围坐一圈。战士刘文君递上一把小马扎,苟春燕接过来,往地上一坐,给战士们讲起了武警部队抗战英模部队“杀敌英雄连”的英雄事迹。
将军的关爱是方队精神动力的源泉。“把政治工作做到任务现场,是每一名政治干部的天责。”方队政委郭加林说,苟春燕带头弘扬抗战伟大精神、带头砥砺阅兵伟大品质,与兵甘苦在一起、当好参阅队员表率,以务实的工作不断提升部队的精气神,真正立起了“四有”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不论将军还是士兵,我们都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苟春燕对记者说,“喏,肤色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