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女神朱迪·嘉兰登上了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银幕:一部是《绿野仙踪》,一部是《一个明星的诞生》,它们恰好展现了嘉兰最具反差的两面性:魔幻童星,或gay界偶像。
文 | magasa 编辑 | Agnes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好莱坞古典时期的经典影片出现得比往年多,如有为了纪念英格玛·褒曼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影与纪录片,也有为纪念奥逊·威尔斯诞辰一百周年而展映的《公民凯恩》,还有一位好莱坞黄金时期女神——朱迪·嘉兰的两部极具代表性的影片:《绿野仙踪》与《一个明星的诞生》。
▲朱迪·嘉兰
这两部电影可以说刚好代表了朱迪·嘉兰演艺生涯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作为童星的嘉兰,她和米基·鲁尼一起,被米高梅捧为银幕上的金童玉女。《绿野仙踪》就是这一时期的一部童话电影,也是纯真和勇敢的美国精神的一种象征。第二个阶段是嘉兰被米高梅炒了鱿鱼,险些自杀,而出演《一个明星的诞生》却拯救了她。
第二阶段的嘉兰和前一个阶段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她以雌雄同体的中性气质,在成年的男性和女性观众中都产生了很高的吸引力。即使她在四十七岁英年早逝后,她的银幕形象仍然在某些同性恋群体中成为一种cult崇拜。值得一提的是,嘉兰本人是一个双性恋,她在很长时间内都面临着性别认同的困惑,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原因。
《绿野仙踪》拍摄于1938年,好莱坞片厂体系处于它的巅峰状态。也就是说,电影是一个庞大体系的产物,体系内部各个岗位就像齿轮彼此啮合,它们互相成就,所以这种电影不属于特定的个人,它是集体努力的结晶。
最能代表当时这种片厂体系的影片有两部,一部是《绿野仙踪》,另一部便是《乱世佳人》,刚好后者也来到了本次上海国际电影节上。
▲《绿野仙踪》中的朱迪·嘉兰
《绿野仙踪》看似是一部儿童片,但它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好莱坞的最高技术成就。影片采用的是刚刚成熟的三色特艺彩色摄影法,这种技术极其复杂,对布景和打光的要求非常高,因此片厂轻易不会使用,只会用到最重要的大片上。而且这种技术很新,大家的经验并不多,该怎么拍也没有形成定规,因此,《绿野仙踪》既是一部主流规范下的制作,又暗藏着一定的先锋性。
▲《绿野仙踪》海报
《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一部翻拍片,不过大家公认由朱迪·嘉兰主演、乔治·库柯导演的这个版本要比1937年的那部初作更好。这个故事说的是演艺圈天天上演的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的悲剧。
新的明星崛起了,昔日的明星无人问津,和《一个明星的诞生》同期的《日落大道》,近两年的《艺术家》和《鸟人》,在某种意义上都在讲同一个故事。
▲《一个明星的诞生》海报
嘉兰在出演《一个明星的诞生》前,人生和事业都处于比较凄惨的境地,私人生活很不如意,票房吸引力荡然无存,公司开掉了她,所以这部影片也可以说是嘉兰但一次重生。
她走出过去那种轻歌曼舞的角色定式,为这部影片中那个崛起的新星赋予了好莱坞电影中罕见的性格深度。但《一个明星的诞生》或许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嘉兰在后来的演艺生涯中,越来越喜欢“剥削”自己的个人经历,令自己的私生活和职业身份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化了,这可能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
▲《一个明星的诞生》中的朱迪·嘉兰
在《绿野仙踪》和《一个明星的诞生》之外,嘉兰的代表作还有《相逢圣路易》,这是她和当时的下一任丈夫文森特·明奈利合作的。她晚年(其实不晚)还在《纽伦堡审判》中演一个强奸案的当事人,亦让人印象极深。
朱迪·嘉兰后来身体虚弱,患有肝硬化等疾病,并经常服用巴比妥酸盐作为镇静剂,这导致她后来死于药物过量。嘉兰死后成为了同性恋圈子的偶像以及坎普文化的图腾,虽说这和她饰演过的一些角色有关系,但实际又好似和她完全无关,也如同坎普文化本身,令人眼花缭乱,却极难被定性。
- THE END -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本文,请通过本刊官方微信与本刊编辑部取得联系,以获得授权。
转载要求: 请务必尊重本刊版权与作者权益。请于文章开头处显著位置标明:“本文来自《外滩画报》(微信号:the-bund),作者(包含文字和摄影):XXX”,文章结尾处请添加原文附带的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