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健康·美食 >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录像厅吗? > 正文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录像厅吗?

奇狐娱乐 2016-09-11 07:42:16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风生水起,周润发、洪金宝、王祖贤、周星驰这些明星,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偶像。很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市民可能还记得,有一种观影体验存在于录像厅:低矮的小平房、小得不行的屏幕、裂缝的长板凳,几部港片能打发一整天。



青春记忆,录像厅!

小平房里的奢侈观影体验

  “我带人三下广东深圳、珠海,求亲托友引进广东桌球、游戏机、投影录像机,在人民剧院开办了全市第一家投影录像厅,每天日夜连续6场放映《霍元甲》《陈真》等录像片。时值盛夏,场内闷热难当,那时候也没空调,却场场客满……‘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雄浑悲壮的歌声响彻兰城大街小巷。”李政,1985年曾任兰溪撤县建市后第一任文化馆馆长,他在今年6月刊登在《金华日报》的文章中回忆起往事。



  

  1984年,兰溪市文化宫办起录像放映室。同年,瑞溪乡成立投影录像放映队。之后,录像厅如雨后春笋在兰城大街小巷冒出来,滋润了那个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的时期,人们近乎干涸的休闲文化生活。


  “当时的感觉就是兴奋。”提起第一次进录像厅,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市民陈永红回忆,第一次踏足录像厅是1994年高中毕业的夏天,从学校“解放”了后,大家心情都很放松,五六个同学相约去看录像。“那时我们的家庭条件都不好,家境好的同学一周生活费10来元,少的则只有一两元,平常都自己带菜带米。进一次录像厅对我们来说很奢侈了。”

  在陈永红的印象中,那时老城遍布着录像厅,人民广场、火车站、延安路等附近都有。“大多是低矮的破旧平房,分布在小巷里。里面的设备也很简单,除了播放设备外,就是一排排木质的长椅,现在农村唱大戏时还能看到。录像厅里通常环境拥挤,还充斥着汗臭味。到了97、98年,录像厅的环境开始好起来,有了沙发座椅。”

来了,又走了!

与录像厅挥手告别

  记者从兰溪档案部门查询获悉,早在1984年,浙江省广播电视厅等多部门就曾联合下发《关于营业性录像放映管理的暂行规定》,其中规定:“营业性放映的录像带内容,限国内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国内公开放映的影片,以及经省音像制品管理小组审核、准映的海外电视、电影片。”第九条还规定“夜间放映时间不得超过十二点”。

  “我没有通宵看过。但我记得当时兰溪的录像厅有通宵放映的。”今年33岁的高海斌回忆,当时录像厅大多分布在城区,农村则相对少一点,他一般进城看录像。而录像厅通宵放映的不多,有的生意好会通宵播,数量大概十家里面有一两家。


  在音像市场朝气蓬勃的s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录像厅是文化部门监管的重头之一。自1989年起,每年都下发扫黄打非的文件。1993年3月,兰溪市文化局下达《关于对歌舞厅、卡拉OK、录像放映厅(室)实行等级管理的意见》,之后整顿、取缔了一大批营业性录像放映单位。

  记者从兰溪市文化部门了解到,1995年,兰溪全市还有录像放映单位82家。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VCD的出现,VCD放映机走入寻常百姓家,网吧也逐渐成了“宠儿”。风靡十多年后,录像厅终于走到了日薄西山的关口。1996年~1999年,短短三年间,兰溪全市的录像放映单位从60家缩减至17家。到了2005年,兰溪有音像制品销售、出租单位68家,而录像放映单位只剩3家。

过客匆匆  

光影在生活中川流不息

  “录像厅?录像厅是什么?没去过。”对于大学刚毕业的90后陈霞飞来说,“录像厅”这个名词充满了陌生,“VCD我倒是看过,现在好像也没什么人看了,播放的设备也没有了。”


  录像、VCD、磁带……这些名词,在有过一段光辉岁月后,都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沉寂。然而,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热情却从未消止。

  近年来,国内电影票房屡屡刷新记录,国产电影票房迈入“十亿”时代。在兰溪,经历了老电影院停业、新影院开业之后,如今,看电影成了年轻人日常非常重要的休闲方式,IMAX、3D、私人影院这些“高大上”的名词日渐成为寻常。


  不管是录像厅、歌舞厅,还是磁带、CD、VCD,都是人们渴求丰富文化生活的见证。在时代发展的车轮下,这些旧名词逐渐被一部分人遗忘,但也成为许多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记者 冯亦柔)


  编辑:张妙娟

  见习编辑:成超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