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过古代女孩子的打扮,他们的发髻样式很多,你还记得哪一种是你最想打扮的吗?
二把头
二把头又称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高高的发髻最为流行;再将后面余发结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
牡丹头
牡丹头,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堕马髻
堕马髻,古代汉族妇女的发髻式样。因将发髻置于一侧,呈似堕非堕之状,故名。属于魏晋时期妇女的一种发型,为一种偏垂在一边的发髻。注意,“倭堕髻”不是堕马髻,是堕马髻的后代变体,两者不一样。这种发型的特色在于往下侧垂至肩部,并从发髻中分出一绺头发自由散落,与人发髻散落之感,如果加上愁眉妆和啼妆,犹如女子甫从马上摔落之姿,能够增加女子的妩媚感。
垂鬟分肖髻
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髾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髾髻。”
双平髻
双平髻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
单螺髻
单螺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形似螺壳的发髻。本为佛顶之髻,是指顶中梳单螺髻而言。这种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廷,后在士庶女子中也流行。当时昆仑奴亦是梳这种髻式,至宋、明时期,仍有这种发式。
双刀髻
古代汉族妇女发式,是两种形状似刀形的高髻。双刀髻又称“刀形双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属于假髻。这两种发式曾流行于初唐宫中,后传于贵族妇女中,士庶女子少见,从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壁画的侍女和礼泉县张士贵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资证。
飞仙髻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凌云髻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发式,发髻高耸而蓬松,如入云端,故称。始见於秦汉时。唐 冯贽《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双挂髻其梳编法是将发从头顶平分两股。结成髻或鬟,垂挂于两侧,额前饰有垂发。稚女盘双丫髻,寓意为快快长大;女子十五及笄,被视为寄托了家长对其成长的期望;夫妻结发,则代表了爱侣们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憧憬。
大拉翅
主要指满族妇女的发式。满族已婚妇女的发式多是绾髻。旗头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来,由于是进关后才流行起来的,所以人们也把它叫“大京样”。
百合髻
百合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平髻类,长发在脑顶分成数股,先前候分流,发脚掩藏。流行于中国唐代。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头髻自古之有髻,而古吉者,系也。......贞观中.....又百合髻,作白妆黑眉
倾髻
倾髻的梳编法是将分两股结椎、倾斜结束于头前或头侧。在仕女画中颇为多见据《晋书》记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髻,倾髻以为盛饰”。
元宝髻
元宝髻,古代汉族妇女发式之一。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灵蛇髻
灵蛇髻是古代汉族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据说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双螺髻
双螺髻的梳编法是将发分为两股,盘结双叠于两顶角,亦名“双角”。双螺髻清晰秀雅。
回心髻
回心髻类似盘拧的形式,其编法是将发分股交拧,盘结回心于头顶或头前。据《中华古今注》记载:“梁武帝诏宫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祯妃行乐图屏》中亦有这种发式。
莲花冠
又名:玉清莲花冠。道门三冠之一。
唯有历代道教中玉清派(信仰元始天尊)的掌教之主才可以戴此冠。
因其外形乃是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冠。
唐时已在世间流行,宋沿袭其制。以金玉来制,以珠宝来饰。道教冠帽中最高等级。
随云髻
发型与冠戴能增加女子仪容的俊美,又能体现出女子的年龄与身份特点。段成式《髻鬟品》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其髻名虽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态与装饰而命名,如髻似螺,曰螺髻,如髻饰以凤,曰凤髻等。
垂挂髻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在页尾点赞并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