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健康·美食 > 【关注】天下余姚人:从方桥农家孤儿到共和国将军的姜来根 > 正文

【关注】天下余姚人:从方桥农家孤儿到共和国将军的姜来根

奇狐娱乐 2016-09-11 07:42:16


人物档案


姜来根,1939年6月出生于余姚方桥,海军工程学院毕业。历任原国防科工委海军装备技术局总工程师、局长,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部长,解放军总装备部军兵种装备部部长。1999年退休,曾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长春光机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惯性学会理事长、国防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海军工程大学兼职教授。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走进姜来根将军的家,只见客厅墙上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笔力遒劲的四个大字:观海听涛。站在这幅书法作品前,身着便装的姜来根,神态庄重,既有军人的气度,更透着儒雅风范。


姜来根本就是一位儒将,当过总装备部军兵种装备部部长、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部长的他,现在还担任国家国防科工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合作司咨询专家、浙江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咨询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能跻身将军行列的人不多,而像他这样既是少将又是海军军事专家的,就更少了。


农家孤儿艰苦求学

1939年6月,姜来根出生在余姚原方桥乡叶家一个贫苦农民家。尽管很穷,但小来根的出生,给他的父母带来了莫大的欣喜。


童年的姜来根,饱受生活的艰辛,亲历了日本鬼子的恶行,至今他都记得,1945年全家逃难躲到坟墓边的事。更让姜来根痛心的是,1948年,母亲因难产而死,年仅33岁。


新中国成立后,姜来根成了马渚区第一批少先队员,也是当时开元乡的第一任儿童团长。小学毕业后,因营养不良,个子矮小,报考师范没被录取,姜来根就报考了余姚中学。住进学生宿舍,姜来根第一次看到了电灯,十分新奇,竟用火柴去点,却点不亮,一晚上没睡好。由于家境贫穷,姜来根是靠政府的助学金完成中学学业的。


1956年,姜来根的父亲不慎溺水身亡,刚上高一的他就此成了孤儿。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姜来根,想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担:不仅要自食其力,还要抚养未成年的妹妹,他决定辍学,到方桥供销社做会计。姜来根不想读书了,这可急坏了学校的老师,因为他的成绩一直很好。


县文教局的同志和老师找他谈话,一再劝他继续上学。拗不过大家的劝说,姜来根重返教室。虽然读书有助学金,但不交书费就没有课本,怎么办?他就在放学前借来同学的教科书,晚上到校门口的厕所前,借着路灯光读。这样的读书方法,为他拥有良好的记忆力打下了基础。


因为生活贫困,姜来根从小就想方设法赚钱养家:课余,他摸田螺卖掉,换来一些钱贴补家用;夏天,他卖棒冰,有一次因下雷阵雨气温骤降,棒冰卖不完,分给同学吃了。


又红又专的军校生

1958年,姜来根高中毕业,当时海军到各地招生,他被选中。1959年7月,他进入在大连的海军机械学校(即后来的海军工程学院)。


读大学时,姜来根学习勤奋,不久即当上班级团支书,1960年光荣入党。


学习上的高要求、训练的艰苦,使他那一批学员到毕业时只剩下少数人,但对于从小历经苦难的姜来根来说,再苦也能忍受,能为祖国当兵是他一生的荣耀。


姜来根清楚地记得坐船从宁波到上海的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从船舱到甲板,又从甲板走到船舱,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是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是老师、同学的帮助养育了我,是部队这所大学锻炼了我,我应该干出一番大事业。”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的心潮犹如海面上的阵阵波涛,不断翻滚。


“我那时候,就是热血青年!”姜来根笑着说。


热血青年偏偏遇上了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因为他敢讲真话,两次受到冲击。他在海军工程学院读书时,是学校的尖子,精通英文和俄文,是全校7个又红又专的学生之一,院长还请他们去家里吃饭,这在当时是对他们最高的奖赏。可是,一夜之间他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但他不予辩解,一门心思搞科研,一个个科研难关被他攻克。


姜来根无怨无悔!


不怕危险的科研专家

姜来根年轻时的工作照


大学毕业后,姜来根开始参与核潜艇研制工作。1977年国防科工委恢复后,他进入国防科工委。


姜来根是人才、是复合型人才,他始终记着并实践着院长的那句话:军事上要像连长,政治上要像指导员,技术上要像工程师。调到北京领导机关后,他亲自参加组织并协调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组装、下水试航工作,为我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初次试航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1965年姜来根就参加了核潜艇主汽轮机组的方案设计,一年后又参加了核潜艇主汽轮机组的施工设计,绘制的施工图纸有100余张,并编写了技术文件两册。成功来之不易,谈起那段攻关的日子,姜来根激动万分。设计的时候,观点的争论是激烈的、热情的、诚恳的,姜来根始终如一把心血和汗水洒在核潜艇工程事业上,他有着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作为一个成功者,姜来根是乐于奉献的人。“是党哺育我成长,为了党的事业,我愿意付出一切。”姜来根说。


核潜艇出海试航,他每次都主动请缨。有一次出海作“失事挽回”试验,在各试验项均已顺利完成,艇长轻松地下达“上浮”口令时,潜艇突然失去控制,快速地交替上浮下沉。危险的阴霾霎时笼罩着全艇人员,大家都非常紧张。姜来根当机立断,建议艇长立即命令“停止”,口令下毕,姜来根的额上也沁出密密的汗珠:“个人生死事小,潜艇试航成败却是大事呀!”


全艇的各个环节犹如闪电般在姜来根脑中飞速闪过。“汽轮机?对,是汽轮机故障。”丰富的知识使姜来根迅速作出判断,他侧身奔出艇长指挥室,冲向后面一机舱。蒸汽管道的高温热浪熏人,但顾不得这些了,冲上前,姜来根双手紧紧扳住机舱门,在“滋滋”的皮肤灼烧声中闯进机舱室,在潜艇存亡的千钧一发之际发现了汽轮机的阀头掉了,堵住了进汽口,主机关闭了。


险情解除,一场艇毁人亡的事故避免了。第二天返航时,和潜艇失去了联系的海面指挥舰指挥人员简直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姜来根回到房中,看到领导和战友为他准备好的“遗物”时,他才真正体验到自己刚刚在鬼门关走了一回。


核潜艇反应堆泄漏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工作者。反应堆一回路放射性的废水外溢,到底是什么原因?如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对我国核潜艇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一天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一天睡不好觉。”姜来根焦灼万分,经过郑重考虑,他决心以身试验,不惜以生命的代价来换取问题的解决。反应堆一停堆,他在同志们的反对声中,戴着口罩打开反应堆的门舱,大步跨了进去。谁都知道,强烈的放射性物质会对生命造成多么大的危害。“快出来!快出来!”战友们焦急的呼声不断撞击他的耳膜,强烈的放射性物质熏得他的双眼剧痛。“坚持,挺住!”他不断地鼓励自己。经过艰难的查找,他终于发现,立式主泵结合面的密封不严,导致废水外溢。


姜来根说,事后回想自己的冒险行动,还真有点后怕,可一点也不后悔,“如果没有冒险精神,就拿不到第一手资料,就很可能使该潜艇的发展严重滞后。”


像这样为了国防科研事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例子举不胜举。身先士卒,敢于冒险,成了姜来根日常工作中的寻常之举。


谈起这些往事时,姜来根对记者说:“我一心想的是为了国防科研这个伟大的事业,没想过为了什么别的,因而不觉得这是什么了不起的壮举。”


不断学习的全能型领导

1985年,姜来根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师职总工程师。


职务越高,责任越大,在姜来根担任海军装备技术局总工程师期间,他常年在外工作,家,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客栈”。家人生病,孩子住院,他都没有时间照顾。他一心扑在工作上,较早提出了在国防科研系统引入竞争机制,并决定在新型导弹护卫舰实行招标合同制试点。对军品招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他又反复做协调工作,终于使这项工作得以开展。后来上级领导评价说:“军品招标工作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为军品招标办法的制定提供了借鉴。”


寻求灿烂人生,首先需要观念更新。姜来根在原国防科工委工作时,给人的印象是善动脑筋,会想办法,他总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科学专业知识,注重知识更新,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面和管理知识面。“职务的提升,并不表示你的水平也在随之增高。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姜来根在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1990年,姜来根就任海军装备技术局局长。当时,有人认为搞船舶出身的人,发动机是内行,对电子却是外行。他知道,一个领导不懂专业就没有领导权和发言权的道理。为此,他一头扎进电子知识的海洋,刻苦学习,加紧补课。一年后,他从对电子知识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内行人,无人不服。两年后,他成为专家,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聘为教授。


受此启发,姜来根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雷达、导弹、火炮、舰船……哪门不懂钻哪门,不断地去征服未知领域。在短短的时间里,他还先后编写了《二十一世纪海军舰船》、《简明世界舰舶手册》、《俄罗斯武器装备概论》等专著,享誉军内外和学术界。


1995年5月23日,姜来根就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部长,负责全军武器装备的科研管理工作,肩上扛起了金光闪闪的少将军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施展才智的天地更广阔了。无论是陆军、空军、海军、二炮,还是航空、航天、电子、兵器、船舶、核物理等国防科技工业系统,他样样都懂;无论是卫星、导弹发射,还是新型坦克、火炮试制,无论是远望号的首次试航,还是第一架歼击机的首飞成功,他仍然保持着亲临一线指挥的光荣传统,抓总体、抓大局,强化技术管理,力求正确决策的指挥,为全军武器装备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1998年4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以原国防科工委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姜来根被任命为主管高新技术密集度很高的军兵种装备部部长。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说:“讲政治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很强的责任感,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对己要严格,对人要宽容。”他的话正如他自勉诗中的两句话:“明月清风随意取,克己乐为孺子牛。”


1999年,姜来根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继续关心着我国国防事业和部队建设。他担任了国防科工局国际合作咨询委员,经常去大学讲课。作为一名浙江人,姜来根对家乡建设投注了更多关切的目光,应邀担任浙江大学高新技术咨询委员,为嘉兴某研究所改革出谋划策。他还向省领导提议,科研机构要与民营企业加强合作,着力提高民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姜来根说:“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但民企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尽快得到改变,用科技来提升民企实力,才能使浙江成为制造强省。”


姜来根深情地说:我是余姚人,家乡总是牵挂着我,让我时时想起许多值得回味的往事。我总想为余姚建设出点力。余姚经济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理应走在全省前列。我已经同有关企业家多次交谈过,不能满足于生产普通产品,要开发高科技产品,打响企业品牌。在我的建议下,他们已经在着手试制无人直升机了,希望能够成功。”


采访即将结束时,姜来根诚挚地对记者说:“我能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名将军,全靠党的培养教育,也忘不了在最困难时期帮助过我的母校的老师和同学。离开家乡这么多年,我思念他们的心情更加强烈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当我回到故乡时,都要去我的母校看一看,看到余姚中学在发展壮大,内心很欣慰。我衷心地祝愿家乡发展更好,人民生活幸福,祝愿姚中学子,珍惜时光,发奋努力,自强不息,取得好成绩,为余姚争光!





撰稿:余姚日报全媒体记者 毛益中

版式编排:余姚日报全媒体编辑 肖宇芳 实习编辑 诸佳镔


------------------ END ------------------


余姚日报微信合作

电话:0574-62718585 18905847401

微信:18905847401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