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人:周小东
同济大学建筑系毕业,园艺设计师、艺术家、大学老师
热情,多思,博爱
他说:活着,有如一场精彩的艺术展
不管是个艳阳日还是阴雨天,无论你是约上好友二三还是独自一人,伴随着温热咖啡蒸腾起的悠然氤氲,让暖暖的灯光照亮彼此,听听周老师用他低沉的嗓音,朗读蒋勋式美文;
和这位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从事大学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老师,用他独到的见解,为你展示你认识之外的蒋勋;
任蒋勋的美,在这闲适的夏日周末午后,飘荡开,慢慢沁入你的世界……
7月3日,来碟子的小书吧,让我们从陌生到熟悉,听周老师,聊聊蒋勋
参加活动的有时尚皮靴抽奖哦 ^-^
《美的沉思》导读文
作者:周小东
这本书是中国台湾美学领路人蒋勋先生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讲述艺术作品作为人类文明中最高的形式象征,在“美”的表层,隐含着一个时代,共同的梦、共同的向往,共同的悲屈与兴奋的记忆。
他的好友席慕蓉女士为这本书写序,“他为我们所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门窗,而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中所有的悲喜真相。”
作者开始做美术理论的研究,最初只单纯是因为一些“美”的感动;那些诗歌、音乐、绘画、雕塑与建筑,在最沮丧致死的时刻,依然焕放着生命动人的我相信,那“美”便是生命的唯一目的和意义。在台北故宫读有关中国艺术的种种,也还只是停留在对“美”的直接的、单一的感动上。
有莹润斑驳的玉石,还有满是锈绿的青铜器,这些蜿蜒波折的书法,这些缥缈空灵的山水画,却逐渐使我开始思考起它们形式的意义。仿佛历史的渣滓去尽,从那份浮华中升举起来,这“美”才是历史真正的核心。
这“美”被一层层包裹着、伪装着,要经过一次一次时间的回流,才逐渐透露出它们真正的历史的意义。
“美”比“历史”更真实。
如果把诗歌拆散为文字、音节,把绘画解散为形状与色彩,把雕塑还原为材质的体积、重量与质感,把建筑归回,成为初始的空间,我们会发现在形式的背后,有更为本质的东西。剥开了传统艺术的伪装,直接触碰到“美”,作为一种形式更为根本的原质。
把形式思考与民族的神话和宇宙观结合在一起,都属于同一类型的对“美”的再发现,也使近代的艺术史与美学研究拓展到更新的阶段。
我们不断思考有关那古老中国曾信守过的,坚持过的生命理想、美的规则,有时,连自己也要不禁怀疑起来吧。
那些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犹历历在目,它们何尝不是通过了烽火战乱的年代,从那最暗郁的历史底层,努力地仰望着,仰望着那永恒不息的美的光华。
正如蒋勋先生说的,这《美的沉思》也只是他个人在历史的劫毁中小小的一梦,许诺给引领他的前人、师长、朋友,许诺给后来者——因为“美”,大家可以继续前行。
一个远离了“审美上的自由”的社会,是难以生存,更难以成长的。没有美,没有沉思,成就不了文明。读此书,我们要发现沉思的妙处,在生活中多些沉思,去看见曾经隐藏在民间的美!
时间:2016年7月3日周日下午1:30~4:30
地点:上海市杨浦区昆明路590号碟子的小书吧
(地铁4、12号线大连路站下,1号出口右转至昆明路)
费用:30元,AA消費
名额:30人
报名方式:
1.关注公众号:碟子的小书吧
或长按二维码关注
2.转发此文到朋友圈,截图发回公众号。
3.回复:美的沉思
碟子的小书吧(gh_2b9a27240c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