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03月17日 是圣派翠克节(Saint Patrick’sDay),是个很有意思的节日,有着有趣的传说和特别的真实历史故事。在美国那天很多人都会穿着绿色衣服或身上配带绿色装饰出门, 绿色!绿色!还是绿色!听说过吗?那天有一个不成文的小处罚,只要看到没有穿绿色衣服的同学,大家都可以跑去捏他一下。
St. Patrick's Day圣派翠克节的由来?
圣派翠克节是爱尔兰每年规模最大的节庆,每到了3/17这天,只要从床上睁开眼,举目所及都全是绿色的,绿衣绿帽绿头发,连河水都会染成绿的!
传说有位名叫Patrick的小男孩原本住在大不列颠岛,这块土地在当时曾先后遭到罗马人和日尔曼人占领和侵略,Patrick在他16岁的那年被海盗俘虏,接着被带到今天的爱尔兰去当奴隶,Patrick后来成为了一名牧羊人,在被囚禁的那几年中,Patrick不断向天主祈祷,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返回家乡。
某一晚,当Patrick在祈祷时,有个声音告诉他要逃离农场,要跑到200英哩远的岸边,那里会有一艘船在等着他,Patrick带上了几个同伴,乘着船终于逃离了爱尔兰,并在今天的法国登陆。在这段逃离的期间,Patrick一边虔诚的祈祷上帝保佑,也一路引领着船员可以度过苦难。也因为他对上帝坚定的信仰,让许多神迹都渐渐显露出来,好比当一些成员处于饥饿状况时,总会有一些野生动物出没,让他们能够安然活下去,也没有任何一人被捕,像这样的奇迹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也造就了圣派翠克节的传奇。
Patrick认为他所经历的一切是受到上帝的指引,他深信自己必须回到爱尔兰去说服凯特尔人皈依基督教。回到爱尔兰的Patrick最后成为了一名传教士,他走遍各地宣扬自己的信仰,并把宗教的光辉带到岛上的每个角落。 Patrick在爱尔兰这片土地上建立教堂和学校来教育人民,在那里,有许多教堂和学校都是以他来命名。也因此爱尔兰人为了纪念这个守护着他们的圣者,就以他去世的日子三月十七日,订为爱尔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St. Patrick's Day 。
有一回,部落里的一些人告诉Patrick他们很难理解「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说(Holy Trinity),Patrick思索片刻之后,摘取了在爱尔兰俯拾皆是的「醡浆草」,并对人们说:「这是三瓣叶子,但也是一颗植物。想像圣父、圣子、圣灵就是这三瓣叶子,祂们是三瓣叶子,但也是一颗植物。」由于Patrick用了部落人们熟悉的事物来作比喻,他们终于明了了三位一体说。自那时候起,「醡浆草」就是爱尔兰崇敬的象征,到了现在更以发现四叶的酢浆草为幸运的象征。
在爱尔兰的传说里有提到,如果穿上绿衣绿帽,会吸引看守金子的小妖精出来(Leprechaun),这种娇小玲珑、行动敏捷的小精灵是帮仙子做鞋子的鞋匠。古神话里,爱尔兰小妖精守护着一个装满黄金的罐子,人们百般尝试要找出这个金罐,但总是功败垂成。有一个故事说某个穿上绿衣的爱尔兰人终于抓到了爱尔兰小妖精,并且把金罐藏身的地方套了出来,爱尔兰人在储放金罐的那棵树上绑了红手帕,先回家拿铲子准备来挖金,结果当他返回森林时,却发现调皮的小妖精早已在每棵树上都绑了一模一样的红手帕了!
在19世纪的爱尔兰,因为一场枯萎肆虐,造成有75万的爱尔兰人饿死街头,侥幸活下的爱尔兰人大举移民到美国寻找新希望,至今,生活在美国的美籍爱尔兰人就有将近3900万人,而这样一个节日也跟着飘洋过海来到了美国,像是爱尔兰裔人口很多的纽约市街头,无论是否身为爱尔兰人,每到了圣派翠克节这一天都可以看见人们穿着绿色衣帽,商店也挂上绿色布条和气球等装饰,进行欢乐气氛的嘉年华庆祝活动,整个境内瞬间就变成了一片「绿世界」。
圣派翠克节的传统饮食为啤酒、咸牛肉炖卷心菜以及爱尔兰咖啡,传统装饰物为白花三叶草(爱尔兰的国花)、爱尔兰帽子、爱尔兰烟斗和为了纪念爱尔兰传统家畜─猪和传统农作物─马铃薯,因此「绿帽子+幸运草+啤酒」已成为St.Patrick Day的代表符号!
从1962年开始,芝加哥更有项特别的传统,那就是把河水染绿,如果倒入100磅植物染料,绿河水可持续一周之久,现在大部份都倒入40磅,则只能持续数小时。
美国何时开始庆祝 St. Patrick’s Day 呢?
美国St. Patrick's Day的庆典习俗是在1737年由早期的爱尔兰移民所带入,第一次公共庆典在波士顿(Boston)举行。美国早期爱尔兰移民并不多,且深受英国新教徒移民的排挤,直到19世纪,在1846到1850年这段时间,爱尔兰因为天气恶劣,马铃薯歉收,发生大饥荒,开始向美国大量移民,当1848年淘金热时,爱尔兰人更大批西迁,成为旧金山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份子。
美国的圣帕特里克节这一天,人们通常要举行游行、教堂礼拜和聚餐等活动。美国的爱尔兰人喜欢佩带三叶苜蓿,用爱尔兰的国旗颜色——绿黄两色装饰房间,身穿绿色衣服,并向宾客赠送三叶苜蓿饰物等。
华人一点通(HuaRe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