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财经·理财 > 小皇帝的玩具 > 正文

小皇帝的玩具

闲人集 2016-11-25 08:06:21

小皇帝的玩具

“他们(太监)为找中国玩具已把城里搜了个遍,去过所有的集市,到过所有的玩具店,找过所有的小贩,把那些特地为皇帝制作的精品高价买了来。……有啼鸣的公鸡和咕咕叫的母鸡,汪汪叫的狗和哇哇哭的孩子,八音球和八音车,鼓角、空竹和帐篷,还有布狗和布猫,骆驼、大象和猛虎,以及林林总总、数以千计的其他玩具……”——[美]何德兰《慈禧与光绪——中国宫廷中的生存游戏》


小皇帝的玩具


在清代的紫禁城,皇太后们为了让年幼的皇帝和皇子们享受到童年的欢乐,采买制作了大量玩具供其玩耍。按照宫内的旧俗,皇帝长大后需将其所玩的玩具烧掉,而不会传到下一代皇帝手中。但从清后期同治朝开始,连续三位皇帝都是幼年登基,他们的许多玩具都得以保留,这些玩具种类庞杂,既有中国传统玩具,也有很多购买自西方的玩具。各式各样的玩具伴随着清宫的小主人一起成长,也为我们打开另一扇认识宫廷娱乐生活的窗子。


应节令

中国自古是农业大国,掌握节气至关重要。不同时节做什么事,举行哪些活动渐成习俗,各项娱乐活动应运而生,应节应景的玩具也相继问世。正月十五元宵节打太平鼓、玩花灯,清明时节放风筝、荡秋千、抖空竹,端午龙舟竞渡,七夕拜月,中秋赏月玩兔儿爷,重阳时节斗蟋蟀,数九天点画九九消寒图(其中游戏玩耍的主体或不仅仅局限小皇帝,也可能包括皇女、嫔妃及宫娥玩伴等等)……时节风俗虽然宫廷与民间一致,但其相关器物用度往往更加考究(尤其是专门制作者)。

清人绘 弘历岁朝行乐图轴(局部) 柱子旁粉衣童子手持鱼形花灯


清人绘婴戏图册 最右小童手持“鹿踩灵芝”形灯


太平鼓

康熙皇帝的八子允禩在《上书房消寒诗录》中有咏《太平鼓》诗:“六街击鼓散春声,茧纸团圆熨贴平。不比花腔传乐府,只需信手打愁城。饧箫远近来相合,竹马前头韵自迎。腊后大酺刚十日,果然雨点落轻轻。”非常形象的描绘了冬日京师玩太平鼓的景象。太平鼓又名年鼓,“铁为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圈冒以皮,击之冬冬然,名‘太平鼓’。京师腊月有之,儿童之所乐者”。柄下挂数串金属环舞动时可发出清响,玩时且击且舞,亦可唱“太平歌词”。

清宫画家所绘《庭院游戏图》中,面带笑容穿蓝色便服的大阿哥正要点炮竹,一边红袍绿褂有点害怕又好奇的小公主,左手所持正是太平鼓——淡粉色的太平鼓面中心饰福寿(蝙蝠寿字)纹,公主右手持小槌以击鼓,也是太平鼓标准的玩法。每遇腊月时节至来年正月,数十天年节庆典里太平鼓声不断,《弘历元宵行乐图》中也可见儿童舞太平鼓的形象,只是与标准形制相比少了鼓柄与铁环。



清人绘 大公主大阿哥庭院游戏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放风筝

清明时节春风习习,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档案有“乾隆八年二月二十一日,……太监高玉交福禄寿风筝一个,蝴蝶风筝一个,魁星风筝一个”的记载。清宫制作的风筝用料造型与民间风筝基本相同,但也有独特之处。故宫现存数件清晚期风筝实物质地或纸、绢或绫子,造型有龙、蝴蝶、鲶鱼,但在主体图案上往往再装饰如海水江崖、龙纹、宫殿等皇家独有的图案,是民间所没有的。除此以外应该还有一种字形风筝,宫廷画师所绘《旻宁行乐图》中可见。道光皇帝端坐在远景的凉亭(“澂心正兴”)内,画面前景两位较年长皇子(题签“皇四子”、“皇六子”)在“芳润轩”中写字绘画,两亭之间空地上三名年幼皇子(题签“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正在放风筝,风筝的形状却是实物中所不见的红色“福”字和绿色“喜”字。画中的旻宁慈爱地望向小皇子,意境与乾隆《清明》诗颇合:“红杏都含宿雨润,绿杨不动晓风轻。纸鸢竹马儿童戏,鸠杖莺衣父老迎。”



纸鲶鱼风筝 风筝上绘有海水江崖、宫殿及仙鹤等纹样



纸龙式风筝 故宫博物院藏


兔儿爷

兔儿爷,明人纪坤《花王阁剩稿》中记:“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可知兔儿爷最初是人们将月宫中的玉兔人格化形象化为泥塑,并在祭月时一起祭拜。到清代兔儿爷变成了典型的节令儿童玩具,不但风靡,而且种类繁多,《都门杂咏》有“瞥眼忽惊佳节近,满城争摆兔儿山”之句。“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泥搏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伞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的三尺,小的尺余……”(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泥质小兔儿爷 故宫博物院藏


过家家

儿时“过家家”的游戏与现实生活最为贴近,最受小孩子的欢迎。清宫旧藏生活类文物中居然也有许多“过家家”等生活类玩具,均模仿自生活中实用的家具、工具、炊饮用具等等,如小瓷茶具,成套“西洋”铜累丝小桌椅,藤编小篮子,竹制船形鸟笼、小纺车等 ……这类玩具大多是由人从市场上采买,也有造办处所制,如小纺车,手摇把柄和转动的纺轮非常精细,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缠线。小银船,船形鸟笼等构造复杂,堪与手工艺品媲美。另有时代可能更晚、明显是舶来的洋铁带轨道小火车、小飞机“模型”,也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虽然具体进入宫廷的时间已不可考,但当时一定是市面上最“时新玩意”。

小船系中国传统式样,船体还有突出的麒麟、摩羯等纹饰,船舱阁楼有中式窗,但是船底有轱辘,船尾可上弦,很可能是一件可在地上跑的玩具旱船。

清同治时期张得彝编撰的《欧美环游记》中对英国伦敦出售玩具火车有如下描述:“本港卖有火轮车式。车长七寸,宽三寸,高五寸,质系黄铜,烟筒、轮机、水管、煤槽各器皆备,与大车无异。另一木圈,周约丈许,上按铁辙如环形。欲演其车,即燃酒以代煤,令水沸激,轮自能弛绕木圈之上。”这件玩具火车与描述大体相同,只是轨道非木质而是铁质,节节轨道通过两端设置的插孔衔接。


瓷质小茶具 铜质小茶壶 锡质小火锅 故宫博物院藏


小银船 故宫博物院藏



洋铁轨道小火车 故宫博物院藏


动脑筋

玩具里必备的“益智”类清宫里也有,皇帝后妃玩的围棋象棋纸牌自不必说,还有小皇子们也玩得不亦乐乎的蒙古棋、可以学知识的动物纸牌、七巧图,甚至还有来自英国和法国的积木、金属插件拼接玩具。这类玩具锻炼逻辑启发思维,关键是可以“边玩边学”,融娱乐竞技于一处。



中式“积木”七巧板与益智图 故宫博物院藏

七巧图是清宫传统玩具,源自宋代的“燕几图”和明代的“蝶几图”,清代童叶庚更根据七巧板创造了益智图,使其排列组合更加丰富。



蒙古象棋 故宫博物院藏


造型、走步与国际象棋相似,传元初传入蒙古。棋子象形无字,共有三十二枚,其中两将(骑马武士)、两炮(狮子)、四车(马拉车)、四马(立马)、四象(骆驼)、十六兵卒(端坐小人)。蒙古象棋的走法为车兵直行、象马横行,众棋还击敌将,令其无路可走取胜。蒙古象棋在清宫盛行应与满族的骑射本色相适,传道光皇帝就很喜下蒙古象棋,常与蒙古额附和大臣对弈。



法国积木 故宫博物院藏


清末曾有学者认为玩积木是儿童“智育之始基”。此件为传统西洋积木,有各种几何形状的木构件,可发挥想象力搭接成不同形状的“建筑”。



动物纸牌 故宫博物院藏


纸牌游戏,牌面图案皆为动物如蜜蜂、喜鹊、鹦鹉、马、牛,同样图案有两张,一张图案旁标注文字讲述牌面动物特点,一张仅有图案无文字,游戏时以无字牌成功对应有字牌即赢。这种牌戏看似简单,但近五十种图像加上文字,玩起来有益于儿童记忆力。



手动“转花板” 故宫博物院藏


转动铁手柄带动两层玻璃画片转动,可呈现动感的画面。


小伙伴

泥质小玩偶在中国各代儿童中风行渊源有自,取自廉价粘土采用手工方便易得,且小巧可人(故宫现藏泥质偶人多不超十厘米)颜色鲜艳,造型成各种人物、动物甚至小型建筑,便于抓握玩耍又有故事,从清宫旧藏遗存可知,这些泥偶人同样深得皇家儿童的喜爱。其中泥戏人表现突出,不但制作精良数量也有几十件之多。清代宫廷娱乐生活离不开戏,尤其清朝晚期咸丰皇帝与慈禧对戏曲痴迷,宫中戏曲泥人收藏丰富与之不无关系,这些人物刻画细腻,多模仿舞台角色,在当时应都与真实戏出一一对应,其制作者也必是懂戏之人。玩具藏品中另有各式明显具有现代感和西洋风的木偶。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其宫廷的娱乐生活也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反映在玩具上,民间与皇家杂糅、传统与外来交融,却也正是现实的写照。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率先生产出带有关节的杂技玩偶,这两件属较简单的关节玩具,具体产地已不可考。



形态各异的玩偶 故宫博物院藏



动物木偶(骆驼、羊) 故宫博物院藏


本文來自紫禁城


查看更多往期精彩資訊請加微信公眾平台

閒人集公眾微信號:xianrenji

參拍中國美院師生字畫,

玉石,翡翠,珊瑚,南紅,沉香,蜜蠟,核雕等等文玩雜件

請添加 閒人堂 微信號:artxrt

勿語塵外事 文玩清賞之


闲人集(xianrenji)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特约作者

闲人集

人气:0
更新:2016-11-25 08:06:21

闲人集 闲人集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