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牺牲的楷模”刘亚生、红色谍星徐楚光、“余则成”周镐……宁海路19号,当时国民党保密局监狱所在地,多少仁人志士在这里走向牺牲,其中突出的代表就是“雨花英烈”。昨天上午9:30,“寻找南京的红色记忆”系列活动第二站来到这里。此次活动由扬子晚报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鼓楼区党史办共同推出,一个小时的活动中,史料专家们向四十几位参与活动的市民,讲述了那段革命岁月里,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们,如何保持革命气节和理想信念的故事。
市民想提前报名参加下两站的活动
昨天上午9:00,离活动开始还有半个小时,很多市民就已来到集合地点——颐和路十二片区4号门。现场很多市民表示,每次活动30个名额,总是担心自己报不上名,想提前把这个系列活动下面两站的名给报了,“我们想把这次的‘红色记忆’完整地走一遍。”市民关忠诚告诉扬子晚报记者说,这样的活动很难得,有了史料专家现场讲解、交流,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9:30,活动正式开始,“宁海路19号”的原址紧靠着现在的颐和路十二片区5号门。在鼓楼区党史办党史科科长顾茂富的带领下,参与活动的市民们先来到这片区的民国建筑区,寻找下“历史的感觉”。
“宁海路19号”到底在哪里
宁海路19号曾是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看守所所在地。国民党将从各战场上俘虏来的共产党“高级战犯”和秘密情报工作者关押在此,然后秘密处决,其中有不少烈士长眠于雨花台陵园。早在活动前,扬子晚报记者就和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一起,去寻找这个“消失”的地方。
沿着宁海路的右侧向北走,扬子晚报记者依次走过23号、21号,以为下一栋建筑便是19号,但拐进小巷子之后只看到了23号、25号。就在记者迷惑时,碰到了住在21号的吴大爷,便向他打听宁海路19号,“现在那里被开发成了公寓。”顺着吴大爷指的方向,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宁海路23-1号开元公寓的正门,公寓物业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宁海路19号就是这里啊,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守所被拆了,我们公寓就是在它的原址上建起来的,门牌号也变成了23号。”
为什么看守所紧临“高档住宅区”?
颐和路是民国时期的“高档住宅区”,有许多党政要员、富豪、社会名流、外国名人都曾生活在这里,“为什么看守所会建在这附近?”
原来,1939年9月汪精卫在颐和路21号建立汪伪特工总部南京部。此后,该部门承担职能越来越复杂,人员越来越多,便在宁海路25号建了一座看守所。抗战胜利后,看守所被国民党接收,因为距离江苏路39号的宪兵司令部非常近,一旦发生越狱,司令部的士兵能够几分钟内赶到,所以变成了保密局看守所。因此,宁海路25号的门牌也被更改为宁海路19号。
① 凡本站注明“来源:奇狐娱乐网”字眼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奇狐娱乐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
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做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