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廖搏,
风一样的男子,
众人皆知的好好先生。
2005开始接触舞蹈。
那时作为不爱上课的少年,
在身边朋友的带动下选择跳舞这种酷酷的方式打发时间。
没想到,
就这样爱上,
一跳,十年。
从一开始
在上海的Caster学习,
他就没想过未来要干什么,
当不当职业舞者这样的问题。
想的内容只是:
怎样跳好,
怎样比昨天跳的好。
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2014年的年初。
2008.6
在家人的建议下,
他报名了现代音乐学院,
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
大学生活就是那样
大家都知道要学习,
但又难免会犯懒,
在学校享受着父母的资助和朋友的陪伴,
同时怀揣着北京学习环境带来的优越感,
进步较慢。
但那时,
已有三年poppin基础的廖师傅,
已经按捺不住自己想进步的心了,
上了一年,
就忍不了因环境影响而放慢的进步速度,
果断离开了。
因为他,想进步。
也许你会好奇,
就像上了大学就会学会翘课那样,
几乎所有人都会在时间的磨砺下慢慢的被身边的环境同化,
毕竟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
为什么他能做到一开始就保持清醒,
并脱离这个环境。
他说:
“
因为我见过最好的。
”
因为见过他心中最好的舞者
(Popin pete、Mr.wiggles),
心里始终想着如何能和他们的差距更小。
所以没有时间浪费,
就想马上开始!
“
每个虚心请教背后都藏着一颗超越之心。
”
正是因为这种开阔的视野,
帮助他明确自己想要的;
看清正在发生的;
清晰自己该做的。
2008.6月开始,
离开现音后的廖师傅,
带着自己的舞蹈基础,
游历全国各地学习跳舞。
差不多平均每个月外出两次。
在比赛、上课和练习中,
以超乎常人的速度进步,
甚至被和他同一代跳舞的舞者当做前辈。
这中间发生过一件事
2011年他深情演绎的《我怀念的》,
跳哭了很多人,
甚至收到了蔡依林的演唱会邀请,
但他说:
“
谢谢你们的支持.
但是24号以及以后的表演
都不会表演《我怀念的》.
我是Popper.
不是什么怀念哥.
喜欢就喜欢,
为什么我一定要反复做?
这次就只是个巧合而已.
我深知自己还差得远,
所以我每天依旧是学习,练习,
尝试,而不是一直重复过去的一点点所谓的成就.
这才是一个舞者该做的!
真实的自己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真实!
”
我想他的这句话已经足够让你们了解他了,
这时的他,
因为家庭条件较好,
依然没有考虑要怎样把跳舞作为一个职业,
没有想过赚钱的问题。
但因为努力,
这一路遇到了很多帮助和欣赏他的人,
也有很多关于舞蹈的活儿,
让他不必考虑物质的问题。
无心插柳,柳却成荫。
这样的四年过去了。
2012年初,
廖师傅终于又回到了北京。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也是瓶颈期的开始。
自此,
长达2年的瓶颈期让廖师傅努力,反思,总结。
明白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也终于在去年初慢慢的找到了自己的状态。
渡过这场漫长难熬的瓶颈期,
廖师傅有了很多新的感想。
从前的廖师傅认为
只要不练就完蛋,
得努力练,疯狂练,执着且狂热。
在瓶颈期间,
一些人告诉他要停一下,
“慢慢来比较快。”
但他不这么认为,
毕竟对当时的廖师傅而言,
7年跳舞生涯里,
是他的勤奋努力让他一步一步走到这个高度的。
但最终,
这次的瓶颈告诉他,
的确不能太快。
这里的快,
不是指练习的多少,
而是指一味贪图快。
很多舞者在练习时急于达到目标,
而忽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忽略过程。
这样就叫快。
他说
“
大部分的人不努力不着急,
于是他们没什么进步;
少部分的人不努力且着急,
于是他们放弃的最快;
还有一部分人努力且着急,
于是他们陷入其中开始钻牛角尖;
”
廖师傅说自己是最后一类人。
但也有一些人,他们努力但不着急,
廖师傅把这样的人叫做“天才”。
在廖师傅心中的确有这样的天才,
一个把自己的生活经营的活色生香,
会画画爱跳舞的企业家,
并没有太多强求,
但也足够努力,
有敏锐的观察力,
清晰的思维和广阔的眼界,
他就是——施旷。
想了解的童鞋可以自行搜索,
小P在这里不做过多介绍。
街舞爱好者(danceri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