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汛舫,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
1954年生于汉口。1977年考入湖北艺术学院(现武汉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1982年春季毕业,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做过记者、编辑和音乐音响导演等工作,并广泛涉足各个领域的音乐创作。1996年调入武汉音乐学院。
主要作品:计算机音乐《图谱》(2001年参加天津国际现代音乐节暨中青年作曲家交流会);管弦乐《蚂蚁》(1990,1992年获全国“黑龙杯”管弦乐大赛优秀创作奖);曾侯乙编钟编磬与民族管弦乐队《九歌》(1985年中国唱片总公司录制发行);轻音乐《活力》、《花木深》(1985年获全国轻音乐作品比赛二、三等奖);歌曲《啊、喔、呃》(1992年获全国《广播新歌》创作一等奖);歌曲《神农溪》(1999年获中国音协《共和国五十年》歌曲征集一等奖);歌曲《走吧,迎着春天的钟声》(1989年获首届《九十年代之歌》电视歌曲征集一等奖);歌曲《农民的世界》(1991年获第二届《九十年代之歌》电视歌曲征集一等奖)。
论文:《控制演化作曲教学法》、《谈歌曲写作中的转调问题》(2002年均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
小编在此先给大家带来一首黄老师的作品《啊、喔、呃》~黄老师说这是为了调节严肃的气氛~~
这一次我们用了采访的方式,让大家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黄老师的小秘密~
时间:2016年11月23日
地点:黄汛舫老师家中
黄汛舫老师在我系从事教育21年来,受到全系师生的尊敬。黄老师也一直坚持创作,且作品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好评,笔者受到系师生的委托对黄老师进行一次简单的采访,此次采访的内容关于黄老师在创作上的理念、作品的构思以及创作方法。
黄老师: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
笔者:黄老师,创作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老师:创作当然可以说是(我)全部的精神生活。在我的创作当中可以分成两部分吧,一类是以示范教学为主的、能反应一些理念和技术应是用的创作,(主要是)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示范;还有一类呢是纯个人的,反应个人的思想追求、个人的信仰生活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笔者:您的创作乐思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吗?
黄老师:当然不是,乐思、灵感、创作的素材,要看每个人的创作习惯。对于我而言,尤其是回到学校教学这21年来,个人创作几乎是化整为零、积少成多的。常常会有一些想法在脑海中闪过,这时我会马上记录下来。
笔者:那您的音乐素材都从哪里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音乐素材基本上是找一些民歌、模仿一些作曲家。
黄老师:我的素材从生活中来,多观察市井生活,观察周遭发生的事情,以及一些事物。比如像学校都司湖畔每天清晨都会有人在锻炼,会有清脆的鸟叫;或者看一篇文章、看一部电影等等都可以想想如何用音乐去表现。我觉得要生活音乐化或者是生活职业化,那当然音乐也要生活化。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嘛。
笔者:您的《工尺谱游戏》,当时是怎么想到了以工尺谱作为创作的核心的呢?
黄老师:其实是我自己对于民族记谱法有浓厚的兴趣,也想探索一下民族音乐实践性。
笔者:那您标题中提到的“游戏”有没有特殊的含义,或者是指您在曲子当中“玩”的一些技术?
黄老师:不,其实这个“游戏”是在构思这个作品时想赋予它一种游戏心理。我把古代音阶的唱名作为歌词来构思这部作品本身就具有游戏性。不是像有些人感觉,只要有“游戏”就会有复调当中的模仿、追逐等等,我的初衷就是想用古代音阶的唱名来代替歌词,让歌词虚拟化,这是我“游戏性”的体现。当然在创作这部作品时,音响的趣味放是在首要的。
笔者:您的另一部作品《剑》也很吸引我,从作品的标题中我似乎感觉到有种武侠的气息。不知跟这个有没有关系?
黄老师:嗯,还是有的,这部作品本身在创作时就是受到小提琴演奏员在舞台上那绚丽多姿的弓法的影响,让我联想到剑术精芒炫目的招式,加上我也学习过7年的小提琴,对这件乐器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笔者:如果按照这部作品的构思应该会是一个较大的编制,为什么只选择了小提琴和钢琴呢?
黄老师:小提琴和钢琴是第二个版本。这部作品最初的编制是室内乐编制,即小提琴和一群中西乐器(2个木管,1架钢琴,1根笛子,1个二胡,1把大提琴还有一个笙)。因为我想要表现小提琴作为一个个体形象,剩下的一群乐器作为群体的形象,构成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一种对峙。两种形象在和声上是没有统一的,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在和声上没有统一,但在听觉上它们是统一的。
笔者:黄老师,听说您还有一部跨界的电子音乐作品?
黄老师:那个作品是好早以前的了,16年前创作的。这部作品《图谱》对于我来说,它的可听性要比水平的高低重要的多。创作构思主要是一种数控技术,在主体的构成上我使用了菲波纳契数列,其实这个作品是前期理性化构思与后期感性化创作结合在一起的。
笔者:黄老师,最后能否请您给我们这些正在学习作曲的学生们一些建议?
黄老师:音乐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创作也不是一日能完成的。功在平时,慢慢积累,其实我觉得你们作曲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作曲的过程中找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规律,这是最重要的。引用老子的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End
非常不好意思的告诉大家,我们的公众号每一篇只能加入一个音频,但是这次的内容有太多精彩要呈现,因此小编我只能以加载附页的形式把每一个音频单独做一个小页面。所以黄汛舫老师的作品欣赏请单独点击副图文哦!!!
文字:周少聪
拍摄:潘演
编辑:蒋妮珊
武音作曲系学生会(whcmzq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