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搞笑·段子 > 金陵东路:另一种“大马路”的存在 > 正文

金陵东路:另一种“大马路”的存在

发现上海 2016-10-27 07:55:30

金陵东路:另一种“大马路”的存在

十几岁的时候,读过台湾作家陈启佑一篇千字不到的小小说《永远的蝴蝶》,作品情节很简单:在一个雨天,“我”的恋人樱子帮“我”到马路对面去寄信。随着一阵刺耳的刹车声,樱子年轻的生命就在离“我”几米远的马路中间消逝了。

多年来始终记得这个情节简单的故事,文字的唯美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念念不忘的,却是文中一句不相干的话:“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年少的我一直在想,到底什么样的楼,叫做“骑楼”呢?

又是很多年后才知道,原来一直念念不忘的“骑楼”,在上海就有(请原谅一个长期生活在浦东的本地人的孤陋寡闻)——从金陵东路西藏中路到金陵东路河南南路段,有着全上海最集中的骑楼。最近有消息传出,曾一度传言要拆迁的金陵东路骑楼,官方明确表示将得保留重建,这无疑是好事一件。不过,除了保留骑楼,如何让百年金陵东路重现光彩,恐怕也是相关人士必须考虑的问题。

(金陵东路的骑楼)

所谓的“骑楼”,原是华南地区、包括南洋等地的特色建筑风格(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小说《永远的蝴蝶》中有骑楼出现并非诳语),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该地区阳光充足雨水丰沛,为了方便行人遮阳避雨,沿街店铺往后退一部分,左右相通,使店铺面前形成一条室内人行道,方便行人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客源。如此一来,二楼以上的楼层就像“骑”在一楼之上,故称为“骑楼”。

金陵东路之所以会有如此集中的骑楼,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上海开埠以后,外来人口涌入,闽广一代的移民大多聚居于此,遂修建起骑楼式建筑。还有一种说法是,该地区原属于法租界,当时的法国领事馆即位于金陵东路上,法国人参照当时法属殖民地越南的建筑风格,在这里建造了骑楼。

(金陵东路靠近外滩区域)

从现今留存的建筑来看,似乎第二种说法更加靠谱些。因为金陵东路的骑楼一般都有二层楼高,而不是像东南亚那样只有一层楼高,廊柱上的装饰花纹也有明显的欧式风格。不过,不管哪种说法,除了直观的遮风避雨之外,这种富有年代感的建筑旨趣,恐怕很难为现在金陵东路上的普通行人所察觉。事实上,这几年的金陵东路,业态定位始终略显混乱,从乐器行到文化用品店再到重口味川菜馆,总给人一种没有踏准节奏的感觉,而缩进的店面设计导致光照欠佳,加之四周高楼遮蔽,使得原本就看不清晰的店招显得更加暗淡。

如果说一条街也有前世今生的宿命,那我相信,金陵东路现在略显尴尬的状况,在它一百五十多年前试图与英租界及南京路“别苗头”开始,就已经注定。

有记载显示,最早的法国总领事馆位于现在的金陵东路北、四川南路与溪口路之间。1854年,小刀会起义后,法国领事馆被法国海军借为军用,领事馆迁到金陵东路路口,金陵东路理所当然叫“领事馆路”,但问题来了,英租界里也有一条“领事馆路”,怎么区分呢?于是,这条路就取中文名为“公馆马路”。当时,上海滩还有一个民谣;“大英法兰西,大家勿来起”。“来起”是沪语的“来往、交往”之意,这句话是讽刺英、法租界各管各,大家不相关。

(原法国领事馆旧址)

之所以“不来起”,说到底还是要别苗头。英租界里有一条最宽、最热闹的马路南京路,大家称为大马路,那么,“公馆马路”当然不甘示弱,也要叫“大马路”。为了表示区别,“南京路”叫“英大马路”,“公馆马路”叫“法大马路”。直到现在,少数老派的上海老人,还是会管金陵东路叫做“法大马路”。

这还没完。到了1943年,两条租界色彩浓厚的“大马路”都要改名,“英大马路”叫南京路,因为南京是国民政府所在地,象征着最大;“法大马路”也要沾一点光,就以南京的别名“金陵”命名,于是就有了金陵路。一直到解放,“大马路之争”才宣告结束。

可是,从诞生起就纠缠金陵东路的“身份焦虑”,并没有得到真正缓解。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黄浦区曾设想打造金陵路商业一条街,“形成文化、美容美发、乐器、鞋帽、礼品、棉布等几十个大类上万种商品集约化经营的商业街”,与西藏路,南京路,外滩商业连成环区商业网络,被誉为“第二条南京路”——又是“南京路”!如果金陵东路是个有情绪能感知的拟人化卡通形象,当“它”得知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要再续与南京路长达百年的“缘分”,恐怕只有用脑勺后三条黑线加一滴汗形容“它”当时的心情。

(金陵东路上的曹素功门店)

很难说金陵东路的定位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论特色建筑,不仅有当时高大上的骑楼,还有哥特式天主教堂圣若瑟教堂,本地里弄宝兴里、笃行里则是租界三教九流混杂之地;论文化传承,不仅有若干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门店,如曹素功、恒源祥,甚至还有诞生距今整整百年的《新青年》杂志门市部……比起文艺青年爱扎堆的西区小马路,难道仅仅是因为少了法国梧桐和咖啡馆?

(金林东路上的恒源祥门店)

(位于四川南路36号的圣若瑟堂,从金陵东路转个弯就到)

在查阅资料时,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少文章都把金陵东路和南京东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并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四大商业街”,但至少就我的记忆,从官方称法到当时的地理教材,“四大商业街”中并没有金陵东路。不管是以讹传讹也好,另有隐情也好,这个误传,似乎也象征着金陵东路百年来的某种不甘。

(金陵东路上的笃行里、宝兴里)

“到底意难平”。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里,提到了“面子”和“里子”之说。如果说,两条“大马路”中,南京路代表了上海人的“面子”,那么金陵东路,或许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至少一部分上海人的“里子”:它有荣耀的过去,也直面现实的尴尬与逼仄;它总是被拿来与某些标签相提并论,却很少被真正关注过。

而这,或许正是生活的实相。





本文章内容源自于网络


发现上海(gh_d5f7fafd725a)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