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搞笑·段子 > 2015哈佛上海新生名单 独家专访哈佛男生李嘉昊+哈佛女生沈赫赫自述 > 正文

2015哈佛上海新生名单 独家专访哈佛男生李嘉昊+哈佛女生沈赫赫自述

发现上海 2016-10-27 07:55:30

2015哈佛上海新生名单 独家专访哈佛男生李嘉昊+哈佛女生沈赫赫自述

三月底四月初,美国高校进入发榜季,最受关注的常春藤名校发榜已经结束。今年,上海有三名学子被哈佛大学录取,分别来自上海中学、复旦附中和上外附中。


“上海教育-第一教育”第一时间进行专访,与您分享他们成功步入名校的经验。


“哈佛三剑客”之一哈佛男生李嘉昊



谁说只有哈佛女孩?我们的哈佛小子又阳光又帅气。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典型的“熊孩子”,成长为优秀的哈佛男孩的?




人物名片

姓名:李嘉昊

性别:

毕业学校:上海中学


李嘉昊将自己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原因总结为三点:1、数学竞赛获奖 2、志愿者经历 3、成功的面试

他认为自己能够收到哈佛的offer,和考试成绩的关系不太大。“成绩只是个门槛,托福只要110以上,SAT2200以上,就进入了这个门槛。接下来的事情就和成绩关系不大了。”


1 学霸也有过“学渣”岁月


虽然今天的李嘉昊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学霸”,但他也曾经有过“学渣”的岁月。


“其实我小学的时候成绩并不好,而且很调皮,是个典型的‘熊孩子’。”李嘉昊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很淘气,上课插话,一玩起来就忘记时间……好在父母和学校的老师都对自己很宽容。“老师夸我机智、聪明、有意思。父母也从来不为学习的事情批评我。”


小学五年级最后一次考试,李嘉昊出乎意料地考了年级第一名。从那以后,他就找到了学习的感觉,成绩突飞猛进。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且从初二开始从事数学竞赛。


李嘉昊坦言,起初搞竞赛其实是出于好胜,想以此获得老师的关注。后来学着学着,发现数学真的很有意思,特别好玩,从此以后就一头钻进去了。


进入上海中学之后,李嘉昊发现自己又一次遭遇“危机”:其他科目成绩都还好,但是英语成绩好几次不及格。


他买来厚厚的SAT词汇,花了两个月背完一本词汇书;同时,在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等外国媒体的网站坚持阅读,练习英语。很快,英语成绩就上去了。


2 高二就拿到了清华预录取


刚进入上海中学的时候,李嘉昊的目标是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


高二伊始,他获得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银牌,拿到了清华大学一本线的预录取协议。也就是说,只要他的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就可以进清华了。这对一本率100%的上海中学来说,跨进清华校门已经是铁板钉钉了。


高中的目标只用了一年就实现了,还有近两年的高中生活不能浪费,喜欢挑战的李嘉昊开始转而寻找其他目标:申请国外学校。


准备了一段时间之后,李嘉昊发现,国外的学习可能更适合自己爱交流、爱沟通、爱尝试的性格,而国外大学宽口径的培养方向也更适合自己,于是,在和父母商量之后,他决定放弃清华的预录取,专心准备出国。


3 拿到奥数金牌,接近哈佛了


高二才开始准备出国,算比较晚的。但人生总要作出抉择,把到手的清华放弃掉,意味着李嘉昊失去了保底,只有加倍地努力准备申请出国。


在参加托福和SAT考试、写文书、准备材料之外,李嘉昊并没有停止数学竞赛的脚步。高三时,李嘉昊获得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这也成了他被哈佛录取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对李嘉昊来说,学奥数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哈佛的青睐,而是通过数学竞赛找到了自己值得一生去追寻的事业,还获得了自信和自豪,体会到了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经验。


4 比奥数得奖更重要的……


在李嘉昊看来,数学竞赛获奖应该是自己被哈佛录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他的志愿者经历。


李嘉昊做志愿者的经历要归功于妈妈。从小学开始,妈妈就带他参加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从最初给养老院的老人唱歌,到后来给弟弟妹妹们讲课,李嘉昊在公益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善于沟通,善于合作,责任感、领导力都慢慢发展出来。


李嘉昊成立了社团,帮助自闭症儿童和智力障碍患者。他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家自闭症儿童机构,经常过去和孩子们一起玩,给孩子们讲故事,渐渐的,这些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认识了这个大哥哥,会用非常简单的语言或肢体语言和他交流,“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李嘉昊还在暑假里组织已经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长成立了“清北学堂”,为轻度智力障碍的成年人上课,辅导他们参加成人高考;还与其他机构合作,策划了自闭症儿童的打字夏令营,邀请台湾老师来给小朋友上课,让自闭症儿童通过打字进行交流。


做志愿者让他有机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比如说服别人加入团队、说服别人筹款、义卖的时候向别人推销自己的项目等。这些锻炼培养了李嘉昊的领导能力和沟通能力,也提升了他的气场。


“人的气场会潜移默化地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我觉得面试的时候我给招生官的印象是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高中生。”


5 他把哈佛的面试官都逗得哈哈大笑


在李嘉昊看来,能被哈佛大学录取,最具有决定性的环节是面试。要知道,招生官们光看材料并不能完整地了解申请者,得来一场面试才能真正地了解。


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李嘉昊正好在波士顿参加比赛,于是就直接去了哈佛的招生办公室。面试官一位是哈佛大学高级招生官,另一位是总招生官。


面试之前,李嘉昊做了一些常规问题的准备,但更多面试问题是在他的回答之后继续深挖下去的问题。而这,就要靠临场发挥了。


李嘉昊觉得面试成功最重要的是:真实表现自己。


比如和面试官谈到爱好,李嘉昊自然地回答自己喜欢唱歌,喜欢皇后乐队,但是唱的不好;谈到学习,他也毫不讳言很多同学比自己更强;但他同时告诉面试官自己很努力,喜欢一件事情就要努力做好。


李嘉昊谈到自己做志愿者时,有一次陪伴一个自闭症小朋友玩,被其他家长错以为是那个小朋友的爸爸,把招生官逗得哈哈大笑。因为这些都是活生生的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他们觉得很打动人。


“总之,我告诉招生官自己的成绩,也承认不足的地方,展示最真实的自己,招生官觉得很有趣,就笑了,我们谈得很愉快,这或许就是我打动哈佛招生官的地方。”


什么样的环境培养了哈佛男生?

1 学校环境


李嘉昊小学和初中就读于静安区的静教院附校,小学和初中身处一个愉快宽松的校园氛围,让自己能够有自由的空间追求兴趣。


高中就读于上海中学数学班,上中的治学方法和精神让李嘉昊受益匪浅。“具体说起来,就是学习时认真踏实地做笔记,做好预习和复习;做课题的时候严谨诚实;汇报数据的时候规范到位。这是一套很有体系的学习方法,包含了一名科学家所需要的素养,让我终生受用。”


记者了解到,自2008年以来,上海中学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进哈佛、耶鲁等顶尖名校深造,这与上海中学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突破口的培育实践架构,以高选择性、现代性为重点的培育课程架构,以探究性为核心的数字平台架构,吸引高端人才致力于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资源框架等都是密不可分的。


2 家庭环境


李嘉昊的爸爸工作很忙,经常出差,他并不是很关心李嘉昊的学习成绩,只要求李嘉昊把握大的理念,做个心地善良的人。妈妈也不盯着成绩,而是提供各种机会让李嘉昊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


李嘉昊的感受是:“宽松的家庭和学校环境,让我的心态比较开放,遇事不容易纠结。”


“哈佛三剑客”之二哈佛女生沈赫赫



2015年上外附中的沈赫赫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八校录取。


女生是如何修炼成女神的?且读一读她的自述。




人物名片

姓名:沈赫赫

性别:

毕业学校:上外附中


我初高中七年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学校,初三毕业后在美国纽约一所公立学校交流一年。


在上海、纽约我都是学校学生记者团和校报的主编,南京青奥会期间作为央视青奥少年记者出镜报道。


在国外学习的一年,让我对中美教育、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的议题有了更深刻和直观的感受,并在高中期间建立了行动派P.I.E.发起有关教育的研究项目、组织讨论性别平等的沙龙,女生防身术工作坊等。


闲暇时间,我喜欢去去小型女性文学沙龙,看美剧,跳拉丁舞,学做咖啡。



关于申请:
不要加特技,找到你的兴趣点,很拼地做到极致

我从六年级开始参加学生记者团,至今做了七年的学生记者。持续性和不断的进步也是在申请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在做小记者的过程中的种种收获让我有动力坚持七年,也让我对新闻产生了很大兴趣并且最终被本科新闻学院排名第一的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录取。


从最初的小小记者,到之后上外附中学生记者团团长,在美国交流一年成立校报,再到最终可以被选入央视成为青奥会持证记者,这一系列努力背后的动力是我的兴趣,而也是冲着这份热爱,我从一名校园记者拼到央视记者。


除了新闻,我一直关注有关性别平等的话题。

在美国交流时,我作为第一个中国人参加了一个公益的全球年轻女性领导力夏令营。2012年我在学校发起过关于支持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的宣传活动(马拉拉于201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同时我也通过阅读和沙龙讨论,尝试以用在学术上理解女权主义、性别平等问题。 P.I.E.作为推动教育平等和性别平等的行动组,在Motivator计划之后也会有更多关于针对校园女生安全的项目推出。

在写申请的过程中,我通过自身经历和身边所见,直观感受到所谓“高大上”的活动对于申请的作用很局限,准确说,酷酷的名头不能撑满你650字的个人陈述,真实、深刻、对你成长有意义的故事才是支撑起你整个材料的血和肉。


无论你热衷的事情是否是从他人看来有价值,只要你有热情,有毅力,无论是做公益活动的经历或是一个静静读书的片段都会成为你的亮点。


关于标准化考试:
必须跨过,趁早跨过的一道坎

18岁,有人会想来一次疯狂的旅行,有人会想来一场轰动的恋爱,但是我,作为一只“出国党”,在18岁生日那天在韩国的SAT考场中奋笔疾书。


作为学生,无论我们选择出国或是高考,考试是避免不了的一道坎。考试要考,要考趁早。


我在高二第一学期考了SAT I,高二结束前完结了所有出国考试,这才有更多时间在申请季完成文书。
关于奖项:
不要一心只求“必杀技”,注重奖项质量和你的收获

以前听很多人说有了xxx奖,你就能进xx名校。然而没有什么奖是你一旦获得就必进某学校的。当然,有一些含金量的奖项对申请一定有积极帮助,增强你的学术能力。


去年我带领团队参加了哈佛“中国大智汇”研究创新比赛,在三百多只队伍中获得一等奖。我们建立的是一个学术研究团队,对于教育资源和学习动机间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


项目后期我们启动了了线下和线上的教育小论坛和分享会,最终发展成为了Motivator学生导师计划。


说到参加比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它的质量(legitimacy)和你从中的收获(what is your takeaway besides the award)。


“中国大智汇”的比赛是由哈佛、复旦、清华等联合举办,被哈佛招生办认可。而对于Motivator团队而言,这个奖项也不是一个结束,而是激励和帮助我们开展下一步行动。


现在回顾这段参赛经历,我不仅感激有这个奖项,更感激有比赛的平台推动我们去做对他人有意义的社会服务,促进教育资源的平等。


关于梦想:
不我留下的足迹是世界变得更好
受到从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服务人类发展,服务祖国进步”校训的熏陶,我一直相信“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a life lived worthwhile.” (为别人奉献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建立像行动派P.I.E.这样的公益组织,参与很多公益活动也是源于这个信念。


“哈佛三剑客”之三哈佛男生李以伦



我们试图采访李以伦,但是这位哈佛男生为人十分低调,谢绝了我们的采访。


我们尝试着在网上搜罗关于他的新闻,可是也收获寥寥。


不过,从我们掌握的有限的信息分析,这位新科状元也是一位全面发展,胸怀天下,且以学术为乐的学生,绝不逊于前面报道的两位哈佛新生。




人物名片

姓名:李以伦

性别:

毕业学校:复旦附中


李以伦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都是中学数学教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李以伦用心钻研数学,并展露头角。


高二的时候,他获得了由《数学通讯》杂志社主办的2012年(第十二届)高中生数学论文竞赛二等奖。


2013年,他的论文《对一个数列问题的研究》发表在由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上海中学数学》第5期杂志上。


以上杂志均为国家核心期刊


除了数学研究,李以伦也热衷于社会活动。在复旦附中期间,他担任班级的班长,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菁英学生培养计划”


该活动是复旦附中为让学生了解世界,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而开展的,通过严格的层层选拔,从全校学生中选出最出色的学生或参与社区活动,或体验农村生活,或感受国外文化,旨在培养具有崇高理想、怀有远大志向、具备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


以上关于学霸们的成长史,您读了以后是不是感到满满正能量?




本文章内容源自于网络



发现上海(gh_d5f7fafd725a)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