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别墅“轰趴”( 即Home Party音译,意为家庭聚会)迅速蹿红。房东将空闲的别墅进行适当装修,“出租”给陌生人供其举办聚会,并提供选择多样的游艺、娱乐设施,深受年轻人喜爱,成为团体社交聚会的热门选择。
然而,这种新生事物却也成了社会治理中的新隐患。这种经营行为到底是否合法合规?它是否会带来小区安全隐患?市场如何规范?这些问题都成了执法部门的“心病”。
新生产物市场良莠不齐
在今年春节假期中,白领靓靓参加了自己的第一场“轰趴”。十多个朋友租下新城区一个小区的一幢三层楼别墅,从中午一直玩到晚上9时,仍意犹未尽。
这家“轰趴馆”中设置了棋牌桌、桌球、Xbox等娱乐设施,地下层还安装了卡拉OK,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活动项目。
与此同时,别墅还根据人头数提供烧烤或火锅两种形式的餐饮选择。而且,参加“轰趴”的人也无需自己动手打扫、收拾房间,因为别墅配备了清扫人员和一名“管家”,实时对接顾客的需求,可谓“一条龙”式服务。
最后,一群朋友平摊费用,大约每人支出300元。
尽管觉得新奇好玩,事后再回想,靓靓却也觉得有些后怕。
“首先是食品安全的问题。我们吃的食物都是提前叫外卖送到别墅的,压根不知道食材来自哪里;其次是消防安全问题。别墅的烧烤架就放在门口半开放的区域上,没有特殊的排风口等设施,万一发生火灾也无法应对。”靓靓说。
事实上,因为缺乏管理标准,目前这一新兴事物确实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情况。
参加过多次别墅派对的白领朱小姐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不同的“轰趴”差距比较大,好的不仅服务质量高,还有主题定制,帮你策划游戏和派对环节;差的就租你一栋旧房子,除了准备一点娱乐项目外,其他的是要什么没什么。
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别墅轰趴”,便能看到大量房源信息结果。这些房源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商业公司运营的“连锁型”私人别墅派对馆,一类则是位于别墅小区内的单栋住宅。前者大多借用了一些个人商铺性质的店面装修经营,拥有合法的证照。而后者则是简单将房屋在网络上进行出租,没有相关的法律保障。
记者进入一家名叫“猫心一号私人别墅定制派对”的网站,看到这家企业旗下有大量上海、苏州、广州的专属别墅资源,在上海地区的房源中,大部分都为坐落在泰晤士小镇内的个人商铺。
这些别墅根据面积大小和出租时间,价格悬殊。以其中一栋可容纳30至50人的500平方米别墅为例,周一到周四的价格为2880元,而周六的价格则涨到了5980元。其经营时间分为两场,一场是早上10时至晚上9时,一场则是下午3时至次日上午9时。
而在“艺龙”“去哪儿”等国内知名旅游产品网站上,也能觅到许多在高端别墅小区内的单栋住宅,通常是由业主或房东挂上网。例如,记者发现一栋在佘山附近的别墅住宅区的房源,700平方米的房内不仅有着奢华的欧式装修风格,门前更拥有大片草坪,甚至可以在附近进行垂钓等室外活动,周末一晚的价格在5500元左右。
“轰趴”扰民引发诸多矛盾
别墅“轰趴”满足了“派对动物”们寻一处大型私人场所进行多样化娱乐的需求,然而,由此带来的噪声、环境,甚至治安问题,却让周边居民苦不堪言。
去年,泰晤士小镇居委会接收到的全年首个信访投诉案例就是关于别墅派对的扰民案件。
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轰趴”刚刚兴起,有几家私营企业租用小区内的个人商铺,将其装修成适合派对娱乐的小别墅,专门做“轰趴”生意。
然而,这些店铺中,有的就在居民住宅的楼下,派对中产生的噪声、油烟、车辆停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邻居们的日常生活。
还有居民指出,前来参加别墅派对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小区安全提出了担忧。一时间,矛盾一触即发。
居委会与店铺业主、居民进行了多次约谈,双方各提诉求,并达成了协商约定:对那些无法加装隔音设施的店铺,要求其对顾客进行时间限定,规定在晚上10时以后不能使用卡拉OK和低音炮音箱等影响周边居民的设施,并要求别墅管家对其进行现场监管;正在装修的相关店铺则要提升隔音设施水平。
通过这样的自治管理,别墅派对的投诉案件数量已有所减少,但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看来,这对矛盾始终没有彻底根治,隐患犹存。
小镇管理方新城公司表示,他们始终对这样的业态持反对态度,并且一直动用各种手段反对此类项目的开办。但由于这类派对别墅都是租赁业主的商铺,小镇管理方无法严控业态。而此类经营公司办理证照并不困难,因此,尽管公司屡次反应,但没有相应的政府部门能够对其予以取缔。“我们希望通过小镇内的业态调整工作,逐渐将这样的店铺淘汰、调整出去。”公司方表示。
泰晤士小镇通过管理措施将矛盾的火苗暂时压了下去,然而在其他小区,也有饱受困扰的居民作出了较为激进的反应。
在今年2月的一场别墅派对中,网友“sindy2910”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一夜派对后,当他第二天取车想要回家时,才发现自己停在别墅旁边的车辆身上多了9道严重划痕,肇事者甚至将车辆的保险杠都踢烂了。
然而,小区的摄像探头没有覆盖到事发点,报警后警察也表示无能为力,损失只能由自己承担。该网友推测,可能是小区居民对他们的“轰趴”行为不满所做的“恶作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街镇的大联动办公室都曾接到过别墅区居民的相关投诉电话。大家抱怨自身利益受损的同时,同样也提出了安全担忧,例如,有的别墅小区毗邻河道,万一来参加派对的人员酒后失足发生安全事故,责任应该由谁承担。
法律缺位带来治理瓶颈
事实上,除了社区治安难题,大部分住宅性质的“轰趴”别墅甚至还没有取得明确的“合法身份”,甚至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对其定性,这种形式到底是“短期租赁”还是“居改非”,随即也就带来了治理瓶颈。
所谓“居改非”,即指业主擅自将居住房屋改变为非居住使用,从事办公、商业、旅馆、仓储,甚至生产等经营活动。将别墅有偿出租以供陌生人举行派对,这种行为到底是不是涉嫌“居改非”,应如何处置,无论是城管、工商、房管、食药监还是公安部门,都没有相应的法规进行管理,因而也没有明确的执法主体单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前几年开始,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浦北街镇,其大联动办公室就开始陆续接到关于别墅派对的居民投诉。由于没有处罚条款,只能以劝阻、约谈等方式进行应对。
有时,执法人员甚至掌握了二房东的收支账本,却也没有办法处罚他们,“对方一句‘我们只是在朋友家玩’就让执法人员哑口无言,若对方要我们拿出供参考的法律条文,我们也只能吃闷亏。”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目前这些街镇的“轰趴”别墅大多位于高档别墅住宅区内。进行此类经营行为的大多是二房东,有的甚至形成了“职业化”的模式,一人经营几幢别墅。
去年,本区某镇大联动执法队伍曾出动约10次进行上门劝阻,社区民警和派出所也多次对这些别墅的二房东进行约谈。执法人员表示,目前能对其进行制约的只有反复上门约谈和检查,对其形成高压震慑。
事实上,别墅“轰趴”除了扰民矛盾外,还隐藏着消防、黄赌毒等更深一层次的隐患。一些执法人员坦言,他们有时也希望通过找到涉黄、涉毒等方面的证据,对居民举报突出的“轰趴”别墅进行彻底的整治,然而,这种方式取证较为困难,而且街镇一级组织大联动队伍进行整治也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很难捉到对方的“把柄”。
尽管存在层层隐患,市场也良莠不齐,别墅派对却打破了以往年轻人单一的、小规模的聚会方式,以异军突起之势走红起来。未来几年,松江“轰趴”别墅的数量也势必将呈上升态势。在市场需求加剧的情况下,如何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疏导和监管,这也应引起足够重视,成为政府部门需统筹考量的课题。
封面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内图由张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