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精选 > 数码·科技 > 果壳盘点:这些经典钓鱼文,你信过几个? > 正文

果壳盘点:这些经典钓鱼文,你信过几个?

果壳网 2016-08-08 23:27:16

图片来源: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

四月到了,又迎来了一个诓人的季节……在这里想说说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钓鱼文。

钓鱼这个行为,与愚人节的玩笑很相像,大多都是以轻松娱乐或是讽刺为开端,但是随着信息的不断流传,却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也导致不少人上当受骗,最终成为了谣言的一种形式。下面就来说几个比较经典的案例。

一氧化二氢

一氧化二氢算是科学钓鱼文的一个代表作。它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出现。这个文章的核心在于把水替换成一个看起来非常陌生的化学名称“一氧化二氢”,并且强调了它的“危害”。其中的说法如“是酸雨的主要成分”、“过多的摄取可能导致各种不适”等虽然陈述的是事实,但叙述上很有误导性。这个文章算是对人们“化学恐惧症”的一种讽刺,在传播的过程中也引发了更多共鸣和二次创作。

同时,这则消息也让不少人信以为真,并且带来了一系列麻烦。在东方时空节目“真相调查”当中,果壳还因为这个事情被坑了一道……(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 =)

说到人们对“化学物质”这个字眼的恐惧,还有一个讽刺作品堪称经典,《自然化学》期刊的编辑收到过一篇名为“一份针对不含化学物质的消费品的详尽综述”(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chemical-free consumer products),编辑们将这篇论文发布在了他们的博客上。当然,内容嘛,就是白纸一张:

(这个真是,各种意义上的干得漂亮_(:з」∠)_)

另外还有一个类似的氯化钠的案例,钓了一条大鱼上来= =


索卡事件,以及一系列胡B写的论文

以胡乱拼凑、捏造术语、计算机随机生成等方式捏造论文并向期刊投稿的事情,这种恶作剧和钓鱼也很相似。这些编造论文投稿的人很多都是正经的研究者,甚至是学界知名人士,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要揭示期刊审核中的漏洞。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这类的恶作剧是索卡事件,纽约大学的教授索卡向《社会文本》(Social Text)期刊投稿一篇名叫《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引力的转换诠释学》(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 Gravity)的文章,期刊鱼块地刊登了这篇文章,但立刻就被索卡piapia打脸了——他声明,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完全都是胡扯,并批评期刊缺乏对投稿文章严谨的审查。

类似的“钓鱼实验”在此后也被重复了不少次,而且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它也变得更加有趣了。比如说,就有人开发了一种能够自动生成数学论文的软件,用这个东西生成的论文去投稿,结果还接收了……

然后,也有人进行了更大样本的重复钓鱼。John Bohannon是哈佛大学的一位生物学家,他用假名字、假单位和有点专业基础的人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假论文分别向304个开放期刊进行了投稿。结果,接收了论文的期刊超过了半数。这个结果还是挺有价值的,John Bohannon还因此在《科学》上正经发了一篇文章,来提醒大家警惕期刊审核的漏洞。

在一票纯为娱乐和讽刺而生的钓鱼文当中,这个也算是相对比较有现实意义的一种钓鱼吧。不过如果大家都这样估计期刊编辑就疯了= =

高铁魔盒

说到称霸中文互联网界的钓鱼文,以《高铁——悄悄开启群发性地质灾害的魔盒》为代表的“魔盒系列”肯定是可以排在前列的。

据说这个文章最早是2010年出现在网络上的,其中虚构了“张拾迈”教授的人物形象,并通过他表达了对高铁引发地质灾害的忧虑,而这个实际上是对黄万里以及他对三峡工程态度的戏仿,文中的人物的学术名词都纯属虚构。

这个文章在网络上广为传播,依然是骗到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甚至《第一财经日报》曾被这篇文章坑到,在其报道中引用了“张拾迈”的观点(不过之后很快就改掉了)。

这个文章的写作风格也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严重误),由此产生了很多二次创作的系列钓鱼文,比如《A片——悄悄开启亡国灭种灾害的魔盒》、《上自习——悄悄开启毁灭中华民族的魔盒》、《留学德国——悄悄开启毁灭中国的魔盒》,俨然成为了一场娱乐狂欢。如果上网搜索,还可以找到魔盒文的模板,只要把自己喜欢的关键词填进去就可以得到一篇属于你的钓鱼文啦~(喂)。

秋裤

“假如一个国家穿了60年秋裤,就再也没可能脱下它了。”——这也是相当经典的一个钓鱼&阴毛论帖了_(:з)∠)_。秋裤显然并不是中国特色,用进废退之说自然也是不靠谱的。

先父遗传

有关“先父遗传”的一段经典传闻是这样说的:

女人婚前尽量避免“性行为”的科学理由英国人类学研究所Dr. Gossip教授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女人“子宫”中会分泌“ignorant ingredient”液体,这个液体会和“某些”男性精子中的“virginalobsession”成分作用,将“foolish goddamn factor”遗传给下一代。Dr.gossip教授研究发现,“婚前性行为”与“婚后性行为”在生理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段文字也是包含了很多恶搞成分的钓鱼文。文中几处英文没有一个是正经的内容,Dr. Gossip=“谣言医生”,ignorant ingredient=“愚昧的成分”,foolish goddamn factor=该死的愚蠢因子,这些词汇无不透着瞎扯的味道。其中的所谓科学术语也是纯属虚构。

军事、历史钓鱼文

其实相比科技,军事、历史才是钓鱼文更加常见的题材,不过这部分就不去展开说了。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八尺协定”,其中捏造了一个中共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而实际上“八尺”是原“音速论坛”版主的外号,这其实是一个论坛用户才懂的玩笑。文中也留下了不少明显的漏洞和梗,比如其中声称签订协定的时间是1931年2月29日,但1931年根本没这天……

愚人节玩笑

在愚人节时,不少西方媒体都会一本正经地报道一些虚假的信息,很多公司也会推出纯属玩笑的愚人节产品,近些年来,这一风潮也逐渐进入了国内。

不少愚人节玩笑都相当有趣而且无伤大雅,比如BBC拍摄过的飞翔企鹅的短片,还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google“灵鼻子”气味搜索(这个感觉萌萌哒!)。这个东西玩一下还是挺开心的,即使一时没反应过来,也不至于有什么特别不好的后果。

不过也有一些愚人节报道被人当真并引发了错误信息的传播。比如,据当事人表示,“西点军校学雷锋”这条不实信息的来源就是外媒的一条愚人节玩笑,但被当做真实的新闻引进了国内,从此广为流传。尤其是在并没有愚人节传统的中国,用一本正经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愚人节玩笑更加容易被当真。

果壳之前搞的愚人节特稿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大脸基因,被其他的网站当做新闻报道转载了,其中没有了任何愚人节标示。这确实是个不好的事情,所以今年愚人节特稿这个栏目已经取消了嗯……

你们还能想到哪些经典的钓鱼案例?也可以一起聊聊

===========================

最后,要着重说一下这个:

为什么要反对钓鱼?

编造钓鱼文并嘲笑上当的人,这虽然政治不正确但是确实很好玩,但是我们还是要反对这种娱乐或者表现讽刺的方式。原因很简单:总会有人上当受骗,而且这会带来现实的负面影响。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

1940年的3月31日, 富兰克林研究院 (Franklin Institute)发布了一条消息:明天将是世界末日。这条消息被KYW电台广播出去:“宾夕法尼亚富兰克林研究院的天文学家证实世界将毁灭,时间是明天东部时间的下午3点。这不是愚人节玩笑,消息已经本市费尔斯天文馆(Fels Planetarium)负责人证实。”恐慌随即开始蔓延,潮水般的电话涌入当地机关。直到富兰克林研究院出面澄清,恐慌才慢慢平息。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该研究院的新闻人员威廉姆斯•卡斯特里(William Castellini)。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给第二天的讲座“世界末日将会怎样?”做宣传。悲剧的是,学院因此解雇了卡斯特里。恩,节日有风险,玩笑需谨慎。

玩笑直接就变成了谣言,并且影响了社会秩序,这个也是远超出始作俑者预期的事情。

很多钓鱼文其实最初是一些小圈子的玩笑,最初可能就是“懂得梗”的人们一起玩一玩,或者是当做吸引眼球的手段,并不是有意要散播错误信息的。但是到了后来,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基本上都达到了一个“玩脱了”的阶段,这时候玩笑就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谣言。想要再去挽回影响,也变得很不容易了。

编写钓鱼文、愚人节玩笑的人经常会觉得自己放入了很多“常识错误”,觉得这些文章假得显而易见,但是实际在传播当中我们总会发现,所谓“常识”并不是共识。很多知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而且,偷懒和情绪化虽然不是什么好事,但它却是人类认知系统的天性。你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死理性派,遇到可疑的信息就认真求证,但是却很难期待所有人都这样做,克服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吝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假设人都是理性的,也不要去嘲笑掉进认知陷阱的人。

最重要的是,帮助别人了解新知识远比嘲笑他们无知更让人开心:)


本文为果壳网原创,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media@guokr.com

阅读原文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推荐阅读 ^o^


鲜娱       韩娱       娱评社
八卦       独家       滚动
内地       港台       欧美
日韩
视讯       综艺       剧评
八卦爆料          活动          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