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09/19-09/26期间,小编因为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不得不停更。在未开始社会实践活动前,小编特意将后面一次推送的内容赶了上来。在小编回来后,将会继续更新老克勒上海话私塾的推送的!希望大家谅解!谢谢!】
【豁翎子】:
豁翎子 (huak lin zy): 暗示的意思。"翎子"也称"雉翎",原本是戏曲演员头上的饰品,由野鸡尾毛相接制成。其作用除了美观,增加表演性之外;配合演员在舞台上的动作,它也暗送出了人物喜怒哀乐的信息,表达了剧中人物的感情。
上海话里的"豁翎子",即借用了舞台上"翎子"传情达意的功能,意指"暗示别人做某事";而"接翎子",就是"别人懂了你的意思并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比如,"伊已经豁翎子拨我了,阿拉懂个。" (他已经暗示给我<他的意思,告诉我我该怎么做了>,我懂的! )
"豁翎子"与"接翎子",不仅要求"豁"出翎子的一方,和"接"翎子的另一方,都机灵活络;而且双方还要有默契。如果"豁翎子"的人翎子穷豁,而"接翎子"的人一眼阿勿接翎子(一点也不接翎子),搿真额是急死人的事体(这真的是急死人的事儿啦)。上海是节奏很快的城市,大家对心领神会,不要句句点穿这种人与人的相处模式还是很有要求的。
举个例子,你跟重要客人有个工作午餐,说好了只给你30分钟的时间,而你却滔滔不绝地讲了三刻钟还不肯结束,大有继续讲下去的势头。对方虽然没有表露出不耐烦,还在认真地听着,但却貌似不经意地碰了碰放在台子上的皮夹子,这时候你就该接翎子地快点结束谈话了。这"不经意"地碰了碰皮夹子,已经在提醒你,你(的滔滔不绝)好刹车了。
【掼浪头】:
掼浪头(ghue lang dhou):吹牛,说大话,显示自己有能耐。"掼"是"摔,甩,扔,丢"的意思;"浪头"就是指海里的浪头。单从字面上看,的确有点匪夷所思,叫人看不懂。但大家想想,大海里的浪头有什么特点?涨潮时,一浪高过一浪,浪头摔下来后却什么也没有。上海话里的"掼浪头"就像大海里的浪头,摔下来的(话)其实真的什么也没有,不过是些没本事的人说些大话来吓吓你。
"掼浪头",最早是江湖黑话。就如影视作品里常见的黑帮打斗的前奏。一方放话出来说,我认识警察局长;而另一方则跳出来说,他认识国军的xxx司令。双方"浪头"捡大的"掼",反正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你认识谁都有可能,谁都不认识你也有可能。牛皮捡大的吹,目的是先不失风头地镇住对方。掼浪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实,"掼浪头"最早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值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那时候,符合市场规律运作的制度,政策都还处于摸索期,行政干预等人为因素还未完全退出,拉关系走后门还有一定的市场,掼浪头也就有了生存空间。两千年后,市场经济已渐渐成熟,各项制度逐步地建立健全,人为因素越来越少,"掼浪头"也渐渐地成了往事。
【请大家多多关注并推广我们的“老克勒上海话私塾”~THX!】
【二维码↑↑~】
【掼浪头cr. net】
老克勒上海话私塾(Study_in_sh-dia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