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惯了各种“长枪短炮”拍摄出来的轩辕庙美景!是时候看看其他展现形式啦!嗯~~当轩辕庙遇上素描,会是怎样一种情景?美!很美!非常美!现在小编就带你走进素描中的轩辕庙!Let's GO~~~~
黄帝陵全景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明确说“黄帝崩,葬桥山”。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就埋葬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黄帝陵古称“桥陵”,1944年才改名为“黄帝陵”。
轩辕广场

轩辕广场的地面是用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而成的,共计5000块,含义是代表着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眼前的池子叫印池,相传是黄帝洗笔的地方。印池之水来自沮河。在古汉语中,沮通“祖”,故而沮河也被看成是祖先之河。夜晚来临,这里会出现“沮水月夜”的美丽景观。
轩辕桥

轩辕桥横跨印池,为全花岗岩石材建造,被誉为“中国近代全石材第一桥”。轩辕桥北端通向庙院的龙尾道共有95级台阶,寓意黄帝“九五之尊”的崇高地位。
轩辕庙

轩辕庙坐落在沮水以北,坐北朝南、居高临下、雄伟壮观。这座祭祖黄帝的古老庙宇,相传初建于汉代。原来在桥山西麓,宋代移至这里。轩辕庙由四进院落构成,庙门为汉代建筑风格,庑殿顶,白墙,黑琉璃瓦,高大巍峨,古朴大方。“轩辕庙”三个字是由蒋鼎文先生书写的。
黄帝手植柏

黄帝手植柏枝干苍劲,苍翠欲滴,冠如华盖,郁郁葱葱。该树树龄已有约4700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栽植,所以称“黄帝手植柏”,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之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1998年,该树被第一批认定为“中华一百棵古树名木”之列。
诚心亭

诚心亭是历朝历代的祭祖人士整理衣帽,准备祭品的场所。祭祀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里将自己的衣冠整理好,再进殿,祭祀黄帝。亭柱上书有两幅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
碑亭

这里共有四通碑石。右手第一遍碑文的内容系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的一首祭词。右手第二通是1942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左侧第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同祭黄帝陵时亲笔撰写的祭文。第二通为邓小平手书“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黄帝脚印

碑亭后方左手边有一块一米见方的青石块,石上刻着一副巨大的黄帝脚印。该石出土于黄陵东南的郭洼。据当地人讲,如果有人隔着栅栏用硬币投中大脚趾,就预示着大吉大利,万事顺意。
汉武挂甲柏

挂甲柏,树干斑痕密布,纵横成行,好似有断钉在内。据传,公元前l09年,汉武帝北征朔方归来,祭黄帝陵时在此树干上钉钉子挂盔甲所致。所以叫“挂甲柏”,也叫“将军柏”。每年清明节前,树孔内还会溢出柏汁,凝结为珠,像泪珠一样。清明节后,又恢复原样,被人称为“群柏之奇”。
人文初祖大殿

大殿建于明代,门额上悬挂着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1938年所题的“人文初祖”四字大匾。进入大殿,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半浮雕黄帝像。这尊民族始祖的圣像,是以东汉武梁祠庙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批准,放大刻制而成。
祭祀广场

祭祀广场是在2004年新建成的,。大殿整体建筑秉承汉风唐韵,融古老传统与新时代气息为一体。殿前祭祖广场均由花岗岩铺装而成,占地1万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万余人进行祭典活动。每年的清明、重阳两个中国传统节日之际,广大海内外华人及两岸各地炎黄子孙都共同聚集在此,举行盛大的公祭轩辕黄帝仪式。
轩辕殿


轩辕殿由36根园形石柱围合成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圆形天光。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整个轩辕殿形象地反映出“天园地方”的理念。黄帝石刻伫立在殿内上位。。 看完了素描中的轩辕庙,是否觉得不过瘾?嗯,小编都知道!后续更新素描中的黄帝陵!
编辑不易,请给小编加加油!最下方点赞并转发是您给小编最大的支持啦!谢谢大家哦!